正文

第52节:面对侵略,中印选择抵抗革命道路为何有别

浴血荣光 作者:金一南


27【面对侵略,中印选择抵抗革命道路为何有别】

1840年,中国遭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入侵。而在将近100年前,印度在1757年,已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到1858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了印度。

当时英国人曾经有过一句豪言,叫"宁愿失去印度,也不愿意失去莎士比亚"。这句话说得非常绅士,我宁愿丢掉印度,也不愿丢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英国大文豪、世界级大文豪,给英国思想、文化、艺术带来多么辉煌的东西。但是话说得绅士,实际上英国人是绝对不能容忍印度的丢失。这种语言行动,实际上就是"宁愿失去莎士比亚,也不愿失去印度"。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的巨大差异,话能说得非常漂亮,但实际上不一定能做得如此漂亮。

印度的革命跟中国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印度民族解放领袖甘地,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是其中的典型,他跟中国所采取的行动完全不一样。甘地崇尚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导致他反对一切暴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甘地劝告捷克人、波兰人、犹太人,不要反抗法西斯纳粹,只要不合作就行,因为他在印度推行的就是不合作。"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怎么打我都行,反正我就是不合作,我也不反抗。他的这种理论在印度可能行得通,但拿去劝告捷克人、波兰人、犹太人,万万不行。

1936年,甘地曾经还接受过中国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的访问。当时在中国,局部的抗日已经开始,甘地认为中国正在进行抗日作战,违背非暴力主张。甘地当时这么说:"从一个非暴力者的角度来看,我必须说,以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中国,对付一个开化的日本,还不得不以与日本人同样的手段来抵抗日本侵略,我认为这是不适当的。"他还说,"假如中国人有了我这样非暴力的概念,就不需要用日本一样的毁灭手段。"

当然,我们非常尊重甘地的伟大人格,非常尊重甘地那种自我约束、自我牺牲的美德,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真理往前再多迈一步,就是谬误。当甘地把自己的"非暴力不合作"绝对化,认为是世间解决一切矛盾、纷争、战争、屠杀的灵丹妙药时,另一种谬误也就产生了。

实际上,甘地这样的人物,大英帝国的殖民者也是难以容忍的,尽管他主张"非暴力不合作"。在30多年时间里,英国人把甘地12次抓进监狱,他几乎就在监狱里度过了整个后半生。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在印度的整个民族解放中,实际上作用并不像后来宣传的那么重大。

再回过头来看,英国哪有一点儿"宁愿丢掉印度,也不愿丢掉莎士比亚"的绅士风度?他们一点儿风度都没有。把这么一个"非暴力"分子在监狱里几乎关了后半生,这是莎士比亚的风度吗?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印度追求民族独立的解放斗争中,它的选择跟中国是不一样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