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庞培之死(3)

罗马人的故事5:恺撒时代(下) 作者:(日)盐野七生


为庞培最后的结局而惋惜落泪的人,也无法对恺撒恶言相向。为什么这么说?恺撒不仅没有对庞培进行批判,连得知他死讯瞬间的心中感想也一句都没有写下。他所留下的一行文字,既是恺撒自身性格的反映,也是出于政治的考虑。如果从既要有所制约,又要能充分表现文章力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如同刻在大理石上的文字一般,是能够传递语言重量感的绝佳例子。

同样是得知庞培死讯后所写的文章,西塞罗的文字就完全不一样。他在给好友阿提库斯写的私人信件中不需要考虑政治上的东西,也是通过文章正面反映了文人的气质:

庞培有那样的最后结果,我其实已经充分地预想过了。法萨卢斯会战后,他处于一个危险的立场之中。这一点在罗马世界里,上至王侯下至民众都看得非常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他逃到哪里,最终的结果都只有一个。虽说忍不住要为他的命运感到悲哀,但我所认识的庞培,真是一个不懂得规避、只知道直面世界的男人。

两千年后有位英国学者则是这样评价的:

庞培如若在战场上,是恺撒值得作为对手的唯一一位将领。但是,与都拉斯失败时最后一个离开战场的恺撒相反,法萨卢斯会战中的庞培是最先一个舍弃战场的战士。

此外,对天才和人才的区别方法是智慧和热情是否能合二为一,而庞培在这一点上尚有欠缺。

“我在亚历山大港,得知了庞培的死讯”这么简短的一行字,是在当时能引起正反两方读后感想的一行字,也是能经得起后世反复诵读的一行字。

有学者认为,不污染自己的双手就除掉了宿敌,对恺撒来说正是最盼望的结局。同意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不在少数,然而,真实的恺撒是这样想的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