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知道庞培死讯之后的恺撒真正的心理活动是什么,庞培已经死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在这个既成的事实面前,恺撒在想到上述所说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想到了两个有利影响:
第一,对恺撒而言,武将当中唯一一个不能掉以轻心的对手已经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以后恺撒真的只需要“攻打无将之师”。在这之后,他长时间地在埃及滞留,既是因为卷入了埃及王室的内部争斗,也是因为那时已经进入到了刮西北风的季节而无法出港,同时也因为被克娄巴特拉的魅力所吸引——抑或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可以看出来,一直处于绷弦般紧张情绪的恺撒,此时顿时得到了缓解。
有利点之二是,事实证明,在庞培死后,残留下来的反恺撒派们也不可能再推戴一个象征性的人物出来了。能够代替“伟大的庞培”的人,元老院派里再也找不到一个。格涅乌斯和塞克斯图斯,庞培的两个儿子,仅仅是继承了庞培的血脉而已。小加图虽然是个有威慑力的人物,却缺乏声望。而西塞罗虽说堪称罗马的“媒体代表”,却也无法成为反恺撒派的引导车。
所谓内战,是国内两种势力相互对抗而产生的斗争。以我的观点,恺撒认为从渡过卢比孔河开始到庞培之死,这场内战就算走到尽头。《内战记》是从渡过卢比孔河开始记录,却并不是以法萨卢斯会战,而是以庞培之死作为终结的。此后的和庞培派的斗争虽然也在持续,但是这已经不再是内战了。这难道不是恺撒的“宣告”吗?这已经不再是互相抵抗的两大势力之间的抗争了,仅仅是解决动乱分子的抵抗而已。《内战记》在这之后没有继续写下去,在我看来,不是因为恺撒没有充裕的时间写,而是他认为再没有写下去的必要了。
事实上,在这之后继续进行的《亚历山大战记》、《阿非利加战记》、《西班牙战记》,都是由恺撒的幕僚和中坚将领们执笔的。尤其要提的是《亚历山大战记》的作者希尔提乌斯,这个人是代替恺撒写《高卢战记》最后一卷的人,但是他没有参与亚历山大港战役。没有从军参加战役也没有去过亚历山大港的希尔提乌斯,只根据恺撒的口述来写作。恺撒只是口述,没有参与成书写作。因此,《阿非利加战记》和《西班牙战记》都是交给属下完成的。对于只通过口述笔记就能写成出色散文看来,恺撒这样的人并不是不能写,而是没有写作的意向——大概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