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餐里的潜规则:永不独自用餐。
会餐从来就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首选交际方式。中国会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见诸于二十四史之中的著名会餐更是不可胜数。中国历代的兴衰成败似乎都与会餐密切相关。会餐在中国承担了太多的功能,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如中国这般,整部历史与政治都能与会餐联系起来。
春秋时代的齐相晏子,在会餐上“二桃杀三士”,蔺相如渑池会上屈秦王,开赵国数十年之太平。此外,如“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等历代著名会餐已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
“会餐”这一词汇起源于宋代,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局”是下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的意思,后来再引申出“赌博、聚会、圈套”的意思。“饭”与“局”的组合,是宋代文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因为会餐上的圈套实在太多了。正因如此,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会餐才有了青史留名的机会。
几千年之后的今天,在零点公司的调查中,选择“聚餐”这种社交方式的人达到46%,比以13%排在第二位的体育活动高出了33个百分点。
“作为社交方式的中国式会餐,可以向对方传达‘不见外’的信息,代表亲近,即认同对方是‘自己人’。要办的事先不说,先吃,这样就没有势利感,事不成就喝酒,也不伤面子。以公共正式的方式只谈正事,中国人觉得太紧张。”零点调查董事长袁岳如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