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需要正确的表达
爱的残疾者
爱是一种情感,爱也是一种能力。人与人之间,这种情感是要表达出来的。当我们爱一个人时,当我们被别人爱时,我们能否给予或者索取?
案例
我有一个朋友,从外地来北京打拼十几年,在北京买了第二套房,并将父母接来,还雇了保姆照顾他们。后来父母觉得与保姆住在一起不方便,又改雇小时工。每周六他只要没有出差,都会去看望父母,但往往是买来吃的、喝的放进冰箱,问问饮食起居,就借故走掉,不与父母一起吃饭。他说,他尽量避免与父母交谈。父母从不关心他是否累了,情绪是好是坏,只会问他工作如何?赚了多少钱?何时结婚?要不就说他们这不舒服、那不舒服,于是他就安排父母去最好的医院检查。他说:我对得起他们了,我做到孝顺了。可是他语气中的无奈、愤懑和哀怨告诉我,孝顺并没有让他和他的父母满意。
中国传统的孝顺,讲的都是应该为父母做什么,让父母有什么,很少讲到与父母之间应有什么样的情感交流。而父母教育子女,也只是在要求孩子做什么、怎么做,很少提到父母应该做什么。于是,家长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外在状态、成就、表现,对孩子的拳拳之心都压在心底。最终,孩子对父母也只是做到该做的事,不愿、不敢、不会向父母表达情绪和情感。双方其实要的都不是、至少不只是这些外显的行为和结果,他们要的是对方的爱与亲情。可是看起来双方都没有给,于是互相抱怨对方冷漠、自私、无情。
案例
我有一个街坊,在最小的女儿11岁时她的丈夫去世了。她含辛茹苦,严格要求,独自将三个女儿抚养大。大女儿现在是某著名大学的博导,二女儿在新西兰,小女儿硕士毕业在一家科研机构做行政管理工作。在外人看来,她的三个女儿全都成就斐然、出类拔萃。提起这位街坊,知道的人都敬佩有加。可是老太太反倒越来越不精神、不快乐、不自豪。她有许多不开心的事:大女儿离婚自己带着孩子,过得并不如意;二女儿很少回国探亲,回来了也更喜欢去丈夫家;小女儿已年过35,还没有男朋友。她还有更不开心的事:当大女儿和小女儿回来看望她时,她希望她们能一起开开心心地唠唠家常;希望她们对自己这些年的付出说一两句感谢、报答的话,虽然她并不想要她们的任何感谢和报答;她希望她们对自己能够上心,能够知冷知热。可是不知为什么,女儿们回来了谈的大多是工作或者社会上的事情,或者吃什么、补什么、营养和保健。她知道她们是关心自己的,但是,她只觉得隔膜和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