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不是,也不应该是朋友
很多人、很多书都在讲家长要和孩子做朋友。做父母的也会对孩子说:“爸爸妈妈是你的好朋友。”与这句话常常伴随出现的是:“有什么话、什么事要告诉爸爸妈妈。”既然是朋友,爸爸妈妈怎么有好多话、好多事不告诉孩子呢?既然是朋友,怎么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依了父母,而父母没有依过孩子呢?既然是朋友,怎么同样的话,父母可以说孩子,孩子却不能说父母,否则就被指为不礼貌呢?
无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有多平等、多亲密、多和睦,你们仍然是两辈人,仍然是父子(女)、母子(女)关系。如果你们是朋友,让孩子如何理解真正的朋友关系呢?他怎么去区别友情与亲情?他将如何对待朋友?他会期望从朋友那里得到什么?他又会给予朋友什么?家长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孩子找到这些答案,而不是制造混乱。
爱不可以比较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可以得到的爱和能够给予的爱,也是不一样的。既然不一样,就无从比较,也不应该比较。
案例
有位朋友给我讲过台湾艺人小S的一件事。有一天,小S带着两个女儿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朋友,寒暄过后,朋友说:“嗯,比较起来,还是小女儿更可爱。”小S赶忙蹲下身,对大女儿说:“在妈妈心里,你们俩都一样可爱。”
小S的应对已属难得了,但仍有可完善的地方:
首先,两个女儿一定各有特点,即使再相像,单就年龄的差别,也可见二者的不同。小女儿由于年龄小,很有可能确实显得稚拙可爱,大女儿只怕早已感受到并明白这个不同。妈妈偏要说一样可爱,大女儿未必相信,甚至可能还会因领悟不了母亲的苦心,而对妈妈的谎言感到厌恶或反感。
其次,无论大女儿是否觉得自己和妹妹一样可爱,还是觉得自己更可爱,或者同意妹妹比自己更可爱,大女儿都会对妈妈的这位朋友心存不满甚至怨恨。
再次,无论她的父母、长辈、老师如何教导她要爱护妹妹、喜欢妹妹,大女儿自然而然会生出对妹妹的羡慕、嫉妒,或者恨。
最后,大女儿会对自己产生自怜或自卑的情绪。妈妈蹲下来安抚她的这一举动本身就在证明她是委屈的,应该被关注、被同情、被怜悯和被解释的,她是受到了不公平对待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