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报道不会提任何虚假展览。我听圈里人说,比如一张“中美合作所狼犬舍”的黑白照片是在一个现今的犬舍拍的;“烈士的草帽”是从武汉买的;“烈士的床单”商标是近年的;有些“烈士的诗”是杜撰的...
这并不妨碍这些展览在商业上的成功,听说仅仅在北京的门票收入就超过千万人民币。
这就解释了上面提到的那篇报道结尾的一句奇文:“我们的确看到了这样一种奇特又激动人心的景象:无数当代中国人用金钱为红岩精神投下了诚挚的赞成票。”
见到L的一周前,我去了中美合作所展览馆。孙丹年(著《中美合作所与太平洋战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在门口等我。我通过一位共同的朋友结识了她。她已不在展览馆工作,但还住在附近。
在大门口,我意外地发现这里不再卖票了——门票现在免费发放,参观者自愿领取。“这些门票只是为了进行统计,”孙丹年说。她向我解释,从2008年起中央政府要求公共展览馆免费对参观者开放。“那之前我们是‘全国自筹经费模范展览馆’,”孙丹年揶揄道。她对展览馆的商业计划很不以为然。
(图:写满对中美合作所正面评价的牌子)
七年间第二次去那里,我能够看到变化,虽然展览内容常常自相矛盾。墙上的一段英文说明对中美合作所完全是正面评价:“对中国取得抗战胜利作出很大贡献”——没有任何负面信息;另外一面墙上依旧是中文的谴责:“[中美合作所]是美蒋特务镇压和屠杀中国人民的司令部和大本营。”
在梅乐斯的住所,展览内容和七年前看起来没什么两样,仍然充斥着对所谓的中美合作所罪行的控诉。我开始拍照,一位馆员上前制止。“这些是要换掉的,”她说,“我们就是还没有来得及。”
(图:展览馆平面图上谴责中美合作所的一处说明)
从白公馆出来,孙丹年和我商量下面去哪儿。这时一位热心的过路人插话进来给我们建议。
“渣滓洞!去看渣滓洞!我就去那儿,”这位四十出头的男人对我们说。我听出他的重庆口音,于是问他以前有没有来过。
“没有。第一次。”他解释说他小时候很调皮,他的学校每年都组织去参观,他每次都找借口逃掉,因为听说人人都得站在墓前低头默哀,他不喜欢。
“那为什么你现在要来?”
“这么有名的地方!毕竟还是要来看一下。重庆谁没听说过渣滓洞和白公馆,中美合作所的监狱?”
“为什么说那是中美合作所的监狱?”我试探着问。
“《红岩》里写的!你没读过《红岩》?”
“那是本小说,虚构的。”
“可那是历史小说,根据历史事实写的!”那人提高了嗓门,“我告诉你,渣滓洞和白公馆绝对是中美合作所的监狱!”他把“绝对”两个字说得很重。
这时,一直在旁边饶有兴趣地看着我们对话的孙丹年催我走。“他们不会相信的,至少现在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