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辑 投身教育(12)

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 作者:李镇西


四、与青春同行诗意盎然

但教育者的写作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特别是“思考”,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任何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同时又是一位思考者。而教师的写作,便是教育思考的很重要的途径。

1987年底,乐山市一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因不能正视社会丑恶而成为“真善美殉道者”。虽然这位自杀女生并不是我的学生,但面对她“纯洁的心灵”,我不得不反思我们的——不,首先是我的“玫瑰色教育”。整整半年,我通过剖析这位女生的精神世界进而剖析中国的基础教育更剖析我自己的心灵,含泪写就一篇后来发表在1988年7月8日《中国青年报》上的报告文学《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

1988年到1990年,我发表了一系列教育批判的文章:《商品经济的德育思考》《中学德育危机原因初探》《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正视历史的进步》《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德育的困惑》《关于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比批判更重要的是建设。结合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我继续进行以“立足课堂、面向社会、深入心灵”为模式的教育改革探索。这些实践不但使我收获了丰硕的教育成果(包括升学成绩),而且也深化了我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上写着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我陆续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了《让思想冲破牢笼!》《接过陶行知民主教育的思想火炬》《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语文: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论文,用我的实践阐述我所理解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