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改革开放,邓小平推动的是一个大时代,我只是努力做到看清形势,并顺势而为,跟上改革开放的步子,在不同的阶段制定实施了不同的企业策略。
——摘自2009年11月蒋锡培接受刘晓午采访时的谈话
背景分析
时代有脉搏,经济有节奏。因而企业要发展,必须摸准脉搏、踏准节奏。改革开放之初,在中国的农村大地上,一批批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10年过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乡镇企业已经在当地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不但可以跟当时的国有企业抢原料、抢市场,甚至开始抢人才、抢技术。1987年,邓小平说:“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远东所在地江苏无锡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诞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经济和企业发展模式——“苏南模式”。
在蒋锡培看来,戴上“红帽子”的苏南模式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包括远东在内的一大批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这种模式本身也存在诸多体制局限性,如果不与时俱进,久而久之,企业会失去活力。
戴上“红帽子”后的远东,在政策的支持下,实现了快速发展。1994年,远东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宜兴最大的企业。不过当时,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突然发生变化——1994年中国经济迎来了第一次全面过热,调控风暴开始涉及乡镇企业——乡镇政府必须从乡镇企业撤资。1994年3月,宜兴市委转发了市委农工部、体改委和计经委提出的《宜兴市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暂行管理办法》,决定在全市乡镇企业中推行股份制,同年8月,范道乡也印发了《范道乡股份合作制企业暂行管理办法》,并希望把远东作为股份制改革试点。
而蒋锡培也发现,从改制为乡镇企业后3年的企业经营情况来看,虽然获得了一些政策扶持,但是乡镇企业也存在着产权不清晰的弊端,企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体制必须进一步改革,而当时全国兴起的股份制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选择。于是,在经过系列调研后,1994年年底,蒋锡培果断改制,在宜兴市第一个率先摘掉“红帽子”,推行股份制。
行动指南
时代有脉搏,经济有节奏。企业发展必须摸准脉搏、踏准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