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何娟
两年多来,财新《新世纪》周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移动腐败窝案的重磅报道,从第一篇《张春江案由来》,到后来的《李向东地下王国》和奠定该领域核心影响力的封面报道《电信隐形人》,再到今年以来的封面《寄生中移动》和特别报道《中移动SP利益链》等等,这一系列独家和领先于同行的报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奠定了本书的基础。
至今记忆犹新的是,《电信隐形人》的初稿交晓冰后,晓冰一边编一边打电话给我说“每句话都是干货,舍不得删啊”。第一次听到要求严格的编辑如此感叹,那是对我莫大的鼓励。
发表之后,我们都觉得事情并没有完,张春江和张锐的案子才刚开始,仍有很多细节没有搞清楚,我们决定继续深挖下去,后来又有一系列报道出炉。之后的每一次报道,从独家到深度,基本占据了行业领先地位,但也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包括一些同事都不再具有最初的关注热情。这也是新闻本身“易碎”和“易旧”的残酷性。
2011年初的一天,一位骨灰级的中国互联网人,也是我们多年的好朋友似乎都有点厌倦了。某次采访中,他突然说“何娟,你别老盯着中移动案子那点事了,烦不烦啊”。大多数时候这个业内大腕都是在鼓励我,甚至他还会说“你在博客中那么写采访随笔挺好的,坚持多写点”。
他对中移动系列报道不再感冒,在我看来是一种提醒,肯定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因为我本来是希望通过案子,把电信领域更深层次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寻租问题挖得更透彻更清晰,而非简单地就案子报案子。但记者总是背负着截稿期的压力,新闻也总是转瞬即逝。我们并不总能达到理想的预期,所以新闻报道从来都是遗憾的作品。我坚信在这个才刚刚露出线头的大选题里还有很多“大鱼”可挖,只是我们做得还不够。我继续一头扎了进去。
直到《中移动SP利益链》发表后,那位业内大腕也大赞,并接着鼓励我继续围绕电信领域多写几篇角度新颖、认识到位、事实丰富的文章。我松了一口气,如果连看腻了中移动那点事的他,都觉得写到位了,应该是不枉此努力了。
其实《中移动SP利益链》的整个采访过程,是我受批评最多的一次。这个选题做了很长时间,由于涉及的问题时间跨度太大(历经十年),需要梳理的故事太杂太细,有的问题表述若一知半解,都会被编辑打回来,一问再问,一改再改。
此轮从2010年初至今的反腐风暴中,已有超过11名中移动高管涉案,其中至少4名中移动高管,张春江、施万中、李华、沈长富已被判以死缓,而这还仅仅只是系列窝案审判的开始,这使得此次风暴无论从外在对全行业的影响,还是内在对中国最大的运营商、最挣钱的国企,涉案高层人数、范围及刑罚力度都前所未有。
之后,为了让好的新闻不碎,让好的故事不旧,我萌生了把近两年来的持续报道、台前幕后的故事,包括因各种原因无法发表的很多故事和材料以图书的形式出版的念头,这一想法得到了我所在媒体的全力支持。
从系列报道到这本书,集合了两年来难以计数的采访素材,包括多份独家采访录音、照片,数百页的司法案卷文件、公司内部材料,凝结了我和我的多位同事近两年的心血。在调查过程中,每个人都给予了我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