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法则是什么?就是弱肉强食、就是不择手段、就是“拼爹”、就是工具理性完全地压倒和吞噬价值理性。如果冰点提供的新闻,能让人看到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另一些没被压倒的、也不可能被吞噬的价值,那么冰点同人是可以欣慰的。
常听到一些朋友——媒体同行也好,关注我们的读者也好——提起冰点的定位时爱说:“这是办得挺好的一个栏目,经常发一些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东西。”实际上,这里面稍微有些误解。如果你翻看从1995年至今的冰点特稿,便会发现这个栏目的主体并不是扒粪式、揭黑式的报道,而是一种基于深切的情感关怀、命运关怀的报道。这恰恰才是冰点最大的特色。冰点当然出产过影响颇大的调查性报道,但整体的基调还是落脚在这个“冰”字上面。
话说回来,大家是觉得冰点做得不错,为了赞扬它,才以揭露性报道来为冰点定位的。在我看来,这一方面反映了在当下的传媒领域里,此类报道稀缺,而此类问题在社会上又特别严重;但从另一方面看,这是不是也正好说明了,目前更稀缺的是那种充满命运质感和生活细节的、基于人性温度的报道呢?这种报道,甚至稀缺到了大家都没有专门把它作为一种类型来加以“赞扬”的程度。
而这恰恰是冰点安身立命的、也是冰点最乐于奉献给读者的一类报道。
平面媒体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在于深度。报纸能提供什么?已经越来越不是简单地向读者告知信息,而是告知其深层的真相和逻辑。这便是所谓的“深度报道”。揭露真相毫无疑问是深度报道的职责。而同时,从城市和乡村的那些门后面寻找动人的故事,并从中萃取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意象、阐释这个时代的演进逻辑,则展示了深度报道迷人的另一面。《冰点周刊》不排斥前者,但更专注于后者。
徐百柯
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