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要付出什么代价呢?为了消除冲突,康德告诉我们忽略其中的一个需求,剥夺这个需求对我们造成的任何干扰。一个义务必须“彻底废除”另一个,这就是道德体系中的赢者全胜模式,隐喻哲学家在过去几十年一直用“王牌”的说法来形容赢者全胜模式(虽然他们的追随者可能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如何打桥牌)。较强的道德需求会战胜较弱的一个,不给战败的一方任何机会向我们提出要求。一旦“职责占据了优势”,那么这种不考虑其他需求的策略将会导致一些错误的道德选择。康德认为最让人无法忍受的事件应该是,要是一个杀人犯正在找你的朋友,想要置他于死地,而这个时候,你的朋友正藏在你的家里,而你不能对这个杀人犯说谎。你的责任是讲出事实,即使是对一个疯狂的杀人犯!而这“战胜”了你保护朋友的义务。以康德的观点来解释,在这件事情上,你不应该感到愧疚,即使你的朋友付出了代价。如果这种苛刻无所顾忌的方法—这完全附和了阿伽门农走向祭坛时那种心安理得的态度—就是让我们免受道德冲突困扰的方法的话,那么我们的生活中也许会出现更加无法无天的道德规范了。
康德认为,当各种职责相互矛盾、不相容时,只有一个是正确的,他试图通过这个来解决各种需求的矛盾。法国哲学家萨特对此持反对意见,他宣称,当不同的忠诚相互干扰、发生冲突时,你选择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正确的。他在《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文章中给出了一个例子,一个年轻人的兄弟被纳粹分子杀死了,年轻人迫切地渴望为自己的兄弟报仇,他想从巴黎逃到英国去,在那里他可以参加自由法国部队。但是年轻人的母亲因为被杀害的儿子而悲痛欲绝,生命垂危。年轻人觉得他有义务和他的母亲待在一起,照顾她。他问他的老师萨特,他应该怎么做?“来找我时,他知道我会给他什么样的建议,我只有唯一的一个答案,”这位哲学家写道,他告诉他的学生,“你是自由的,因此,结果需要你去创造。通常的道德规范没有一条可以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这个世界不会给予你任何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