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二:“性学”与“性研究”

认识性学(插图第6版) 作者:(美)威廉·L·雅博


早在人类文明之初,各民族的智者就对于人类的性现象进行过哲学的思考;但是现代科学意义上性学(sexology),出现了只不过100多年。

早在1844年,德国医生卡安就提出了这个名词,但是国际上一般认为,性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应该是1886年奥地利的克拉夫特-埃宾(Richard Freiherr von Krafft-Ebing,18401902)出版《性的心理病》一书,因为它第一次把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现象来研究。

20世纪之前,性学的发展处于传统医学的阶段,当时社会主流的性观念是“唯生殖目的论”,因此性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其实是如何解决生殖困难,关注的主要现象是阳痿、早泄、不孕不育。克服的方法主要是传统药物。

从1885年到20世纪30年代,性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是性研究与生殖学的相对分离,开始把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当时社会主流的性观念是“性是一种本能”,因此性学也基本上是“性欲中心论”,即认为性的一切都来源于性欲;关注的主要现象是“性变态”,实际上还是认为这些行为偏离了生殖目的。这一阶段的主要学术成果集中于性行为领域,著名的学者有赫希菲尔德(Magnus Hirschfeld,18681935)、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霭理士(Havelock Ellis, 1859-1939)。

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欧洲已经发生了性革命,社会主流的性观念转变为“性首先是为了自己快乐”,因此性研究开始确立自己独有的研究对象,开始树立“性反应中心论”,就是把性欲深化为性反应;主攻方向转变为异性恋的性高潮缺乏,关注的主要现象是性感受贫乏。这一阶段的主要学术成果,是马斯特斯与约翰逊(William H. Masters; Virginia E. Johnson)的《人类性反应》

总结起来看,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基本上是处于“性科学的时代”,就是试图用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类的一切性现象。它倾向于把“性”基本上看作是一种存在于个体身上的、普遍的、自然的、本能的冲动。它推崇实证主义的科学知识;承认男性与女性在性方面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被本质化了。它的认识论基础其实就是“追求原点”。这个原点可以是内驱力、普遍性、本质性等等。

性学给人类提供了一个足以取代传统的宗教、道德、社会戒律的新的判定标准。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于性现象的研究日益多元化,各种后现代思潮与方法论开始进入这一领域。性学这个称呼也日益被“性研究”所替代,而后者更加强调性现象的历史、社会、文化与习俗的方面。

以上情况,在这本《认识性学》中都得到了反映,有利于一般读者迅速地了解这个研究领域的全貌。

本书主要描绘的是欧美的性学情况。但是在中国,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房中术”,而且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虽然在欧美学者看来,它可能会被归为“前科学”,但是由于他们并没有认真研究过,所以没有证据把房中术视为“不科学”。

此外,这本书产生于基督教文化传统深厚的西方社会之中,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和东方文化知之甚少,因此也要请读者加以注意。

潘绥铭

2012年5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