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势如此,杨度的纵横之才何时有用武之地?回想十年之前,自己被王老师许为神童;而今十年过去了,修名不立,天下事又不可为,心中不免烦忧。
商量旧学,迎接新知时局一变再变。这年的冬天,在国内外各种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重新启动新政。 1901年 1月 29日,慈禧太后发布了一个变法上谕,说: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立国的根本精神万古不变,儒家的纲常名教万世不易,但具体的法令、制 度、政策还是可以调整的。号召王公大臣对哪些该改各抒己见。
随后,清廷陆续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当朝廷与洋人议和、实施新政的消息传到湘潭之时,王闿运半信半疑、不以为然,杨度则信以为真。
清末新政的举措之中,有一项是兴新学。新学是相对于旧学而言的,旧学是中国传统的学问,新学是借鉴了西方文明所形成的新式学问,所以,新学在一定程度上与西学是同义词。同样,中国本身固有的学问被简称为“中学”,西方学术被简称为“西学”,二者也是相对应的。杨度在 1898年北上京师应试时,就接触到了新学,并且颇有兴趣。考试落第后到南阳镇总兵署探望伯父时,又见识了现代化的设备,开阔了眼界,买了些洋务书。 1900年冬天,为避战乱,杨度的伯母携堂弟杨敞等人从天津返乡居住。杨度在指导杨敞学习中国传统学问的同时,也跟着堂弟学英文字母、学算术。西学,在古老的经术之外,又为杨度打开了另一扇窗,杨度开始挑战老师的学说。
光绪二十七年( 1901)正月,杨度又一次与王先生谈文论史。
他对诗的入微见解,颇得先生赞赏;而所谓 “夷人为能为害”的说法,却遭到老师的批评,后者认为杨度“为时俗所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