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刀锋
经过这次全国福利大升级,王莽的声望又一次刷新了之前的高度、深度以及广度,他几乎成了人民供奉在心中的大圣人、活菩萨。
而在朝堂之上,除了王政君,他也早就是权力最大的人了。
此时,王政君虽然已经七十多岁高龄,但手中依然握着大汉朝至高无上的权力。尽管她几乎事事对王莽言听计从,但王莽凡事仍需报告,王政君批准后,事情才能实行。
这个请示的过程,虽然近似走过场,但这个过场却不得不走。这实在令人不爽。
如果王政君是个有思想、有见地的人,那么这个过场走走也就罢了,也许她能给王莽以启发,让事情办得更加圆满。但王政君实在是平庸至极,根本不可能出现比王莽更加高明的时候。这样一来,走过场就等同于浪费时间了,除了降低效率外,没有第二个作用。
能者多劳,效率至上。王莽需要更大的权力去支撑自己的施政理想,去更快地做更多的事。而他想获得更大的权力,别无他法,只能从王政君手里抢。
而站在王政君的立场来说,她巴不得王莽少拿那些国家大事来烦她。一者,她向来就不是权力欲强烈的女人,权力于她,不是快感,而是责任。责任总是令人沉重。二者,她的年龄确实太大了,大脑僵化,老眼昏花,身体状况也不是太好。与其劳心费力,还不如安享晚年。三者,王莽是她百分之百信任的人。
一个想取,一个想予。周瑜打黄盖,简直是天衣无缝,绝佳拍档。
恰在这个节骨眼上,有大臣雪中送炭,准确及时地向王政君上了一道奏章。
这个大臣具体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我猜应该是王莽的手下小兄弟吧。
奏章中写道:“过去的地方官员,都是靠着实实在在的功劳一步步晋升的,所以比较靠谱。而现在的许多地方官员,是直接从底层被推荐上来的,其能力根本无法胜任本职工作。所以,为了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政府职能,这些官员必须经过考核,以决定其去留。而太后您年事已高,应该以身体为重,不应该再为这些俗务琐事操劳。考核他们的工作,交给安汉公来做就可以了。”
王政君接到奏章后,心花怒放,忍不住自言自语:“小样儿,还是你懂得心疼人。”
很快,她就按着这封奏章的意思,发布了诏书:“皇帝年幼,老太太我不得不代他执掌朝政(语气中满含着不情不愿)。可我年事已高,精力啊体力啊什么的,都不行了,实在没心情处理那些琐碎的政务(其实主要是没兴趣和没能耐),再说,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养身体和培养皇帝,要多活几年,为大汉朝发挥余热(还真好意思说)。我听说,现在,有些新上任的地方官不称职。那就辛苦安汉公考核一下他们吧,能用的就留着,不能用的,就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权力被轻而易举地下放了)。以后啊,除了封爵这样的大事,就不必事无巨细地禀告我了(如此一来,基本上亲手把自己架空了)。”
这诏书一下,标志着王政君手中的干部任免权,正式移交到了王莽手中。
得干部者得天下。这件事的意义实在非同小可。
对此,历史学家柏杨的评价一针见血:“这是一个大的转折点,从此,大小干部的任免权,不动声色地滑入王莽手中。一旦掌握官员的任命大权,便等于掌握政府。”
从此,大小官员都得定期拜见王莽,接受他的考核。而王莽在接见他们时,并不端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而是谦恭真诚,与他们促膝而谈,大施恩德。谈得高兴了,有时候甚至还馈赠礼物。这让官员们受宠若惊,古今都是下级孝敬上级,如今居然反过来了。
一个个原本心怀忐忑的官员,最终心满意足地走出王府的大门,心中感叹不已:王老大,真是个好老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