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别笑,这是刘备升职记 作者:墨香满楼


1992年,北川,南充。

一个并不富裕的城市,前后共斥资1000万,修复了当地的一个历史遗留景点,名为“万卷楼”。

18年前,不是在上海,不是在北京。用1000多万去修补一栋“破楼”,相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震惊!而更让人震惊的还在后面……

就在建筑队抓紧一切时间赶工的时候,一则消息却在工地中不胫而走,没过几天,轰动全市——建筑工人在“万卷楼”遗址上挖出了一块砖壁,经科学鉴定,此砖来自汉代,而壁上图案为“教子图”。

是旅游部门的一次炒作?还是文化界的一次重大收获?让我们回溯到这块砖头出现的那个年代……

1700年前,准确地说应该是1782年前,参军老陈在一次非常重要的战役中吃了败仗,而这场失利本与老陈无关,但回到国都后,他还是受到了他那指挥失误的上司牵累,被处以“髡刑”(削去头发)。

老陈虽然没有像这位上司那样,因为这场失利而丢掉性命。但却因这次屈辱性的惩罚而丢掉了希望和尊严。更重要的是,他还丢掉了自己的饭碗。

被开除军籍的老陈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回到了南充的家中,并准备继续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但是,在家“宅”了几年后,他就再一次燃起了对人生、对未来的希望,原因则是他有了儿子。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天性。有了儿子后,老陈一改往日的颓废,摇身一变,成了儿子的学前辅导教师。当了半辈子兵的老陈所能传授给儿子的,大部分都是些当兵时的所见所闻。

他会给儿子讲自己参加过的战斗,也会给儿子讲自己的上司。还有自己上司的上司,在讲这个人时,老陈非但没有因自己的遭遇,对他产生任何仇恨,反而还会因为这个人的智慧和能力而对他崇敬有加。

当然,老陈还会告诉儿子,自己的前任领导即儿子的未来领导是谁,而这个领导的家族又拥有过怎样的一段光辉历史。

这,恐怕就是建筑队发现的那块汉朝砖壁上所勾勒的情景吧。

你若问我为何知道这些,我会告诉你,这些其实是老陈的儿子早就告诉过我们每一个人的。

1782年前的那次战役就是《三国志》中记载的那场“街亭之战”。

老陈那因吃了败仗而丧命的上司就是马谡——诸葛亮的部下。

老陈则是生活在那一时期的,蜀国的一名退伍军人(肄业)。

老陈的儿子,就是从这“万卷楼”中走出来的陈寿。

对于陈寿而言,他最大的不幸,就是以蜀国公民的身份在屡遭同胞打压的同时,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国家由衰到亡的整个过程。

但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他又是幸运的,他可以以一个“当事人”的身份,亲身经历那个时代最终的“大一统”。

而他的工作就是将这段经历,无限接近于真实地呈现在后人眼前。

所以,《三国志》横空出世,从此成为表现这一时期史实的权威、经典之作。

直到1100年后,史上最强山寨+YY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的面市,才让人们知道了原来正史可以这样写,原来这段历史教给人们的是仁、义、忠、孝。

这部小说影响着、教育着无数代人的同时,也成为一个永久性话题——

《三国演义》中的仁、义、忠、孝有多少是真?有多少是假?

“冷冰冰”的正史与“血淋淋”的人性,哪个才是王道?

无论你把故事说得再传奇,人物刻画得再威武,那些脱离了史实的演义,也只能满足人们的幻想欲。

这就好比,纵然你能把《杜拉拉》倒背如流,但你还是不能成为“杜拉拉”,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杜拉拉”。

N个月前,《别笑,这是刘备升职记》低调“献世”。

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一本山寨了N多正史+野史+路边+花边的“刘备正传”,也可以把它定义为一本“比演义更真实,比史实更现实”的“刘备发迹史”。

无论哪种定位,与后人山寨前人的资料比起来,这本书更多的是在教大家山寨前人的成功,这也是作者创作的初衷。

历史+官场,这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噱头,也不是一次歪门邪道的营销,这是一种让历史变得更有价值,更具意义的“叛逆”挑战。

刘备——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存在过的成功人士;

官场——一个时刻在变化、越来越受追捧的不朽话题。

了解真实刘备,就是了解一段小人物平凡而又辉煌的发迹史。领悟官场规则,就是领悟如何在办公室获得做人的成功,如何在工作中获得事业的成功。

从这里开始,就让一个最自强、最自爱的刘备告诉女人们:“坐在别人的宝马里哭,不如坐在自己的宝马里笑!”

从这里开始,就让一个最坚强、最草根的刘备告诉男人们:“这辈子,既然做不成富二代,那就努力做他们的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