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要去留学(1)

何必刻意 作者:季小军


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一直在我的计划中,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机会,也不知道会去哪个国家。

在上世纪90年代,出国留学还不像现在这样普遍,能出去留学的毕竟只是少数,他们通常都是通过奖学金项目出去的,要么是国家公派留学,要么就是对方学校提供奖学金。自费出国的不是没有,但绝对是少数,毕竟当时能负担得起国外学费和生活费的人还不多。

低头看看自己的口袋,瘪瘪的,自费留学是不想了,要想留学只有依靠奖学金了。虽说我工作的教育部国际司就是主管国家公派奖学金项目的部门,而我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管理赴英奖学金项目,但我们自己真正要争取奖学金也不是那么容易,况且当时的奖学金项目大多都是访问学者项目,即有留学机会,但拿不到学位,如果想要拿学位,只能自己补交学费。

再次低头看了看口袋,还是瘪瘪的,没有能力补交学费。

那时候大学同学已经有去美国留学的了,拿的是就读大学的奖学金。

去美国留学的故事听得多了,共同点是要考托福,于是各种培训班应运而生。中国人从来不怕考试,从小到大已是久经考验,各种规模的考试测试加在一起怎么也有上千次了,再考托福也不算什么。再说那时托福还只是书面考试,中国人学英语可能口语差点,但笔头功夫一定不差,据说托福这种考试美国人都考不过中国人。

后来又出现了GRE、GMAT和雅思等,雅思是英国的考试,估计是看到中国考试经济的发展太过迅猛,所以他们也决定加入混战。不过雅思和托福毕竟还是有所不同,雅思不只是书面的考试,而是听说读写都有涉及,更强调实用性,这让已经习惯了托福的考生有些无所适从。GRE和GMAT则是针对研究生的考试和管理类学科的考试,这两种考试对中国学生最大的挑战估计就是词汇量了,都是专业词语,几辈子用不上的词都有可能出现。

因为预计着自己可能有一天会出国留学,所以有一搭没一搭地我也开始看这些词汇书,背了一个字母(即都是由同一个字母开始的单词)就信心全无,这根本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背的词多属平时不会用到的词,而用得越少就越不容易记住,只能靠死记硬背这种最笨也是最没有效率的办法,经常是背完一页新的单词发现前一天背的已经忘了。

一般人遇到困难就可能产生惰性。

我就是个一般人,背了几天后我把GRE词汇书扔在了一边。给自己的理由是,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机会去留学呢,也不知道去哪儿留学呢,留学的事等八字有了一撇再说吧。

在教育部工作了三年以后,那一撇出现了。

我的职务是项目官员,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接待来访的国外教育代表团,负责安排他们在华的行程,并随同代表团在国内各地访问,并且还需要在代表团访问相关单位时负责翻译。换句话说,从一个代表团到达中国以后(甚至从代表团抵达以前),和代表团访问相关的一切都需要通过我作为协调人去上传下达。

带着这一撇出现的是来自英国的一个大学校长代表团,顾名思义,代表团成员就是英国各大学的校长或副校长,代表团成员共十名,即十个校长。

这是在1997年。

接到任务的时候心动了一下:十个校长?要是能去哪个大学留学就好了,十个大学哪个都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