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没开玩笑吧”。
那时我正全力准备第二天在新西兰的“中华情”演出,在驻奥克兰总领馆为代表团举行的正式欢迎晚宴上,觥筹交错间,导演突然说了句“你明天晚上可能还需要到外面主持一下”。正想再问细节,导演已经忙着和其他桌“交错”去了。
直到半夜,才从导演嘴里问出一些眉目:原来晚会举行的同时,在室外体育场要举办当地一年一度的烟火节,现场将有来自奥克兰当地近两万名观众,多是父母带着孩子前来观看表演。而主办双方经协商后一致同意由晚会节目组带着四五名歌手前往助兴,同时烟火节的烟花表演也可以为晚会添彩。所谓“晚会节目组”具体就落在我头上了,而我还要负责调动现场的气氛。
脑海里马上有一幅画面:
晚会进行到一半,我和几名歌手,来到室外舞台,台下有近两万名观众。当地主持人介绍几句,我们上台,我再说几句,然后就唱歌,然后走人。
脑海里又出现无数的问题:
——要用英语调动现场气氛?还从来没有尝试过。
——用什么方式?一直面对的都是中国观众,最多其中“点缀”几个老外而已。
——我的方式会不会太中国化?在中国观众那儿屡试不爽的招数在这儿会灵吗?
——当地观众会配合吗?如果不是用他们习惯的方式和语言,他们会有反应吗?
——如果下面没有反应我应该怎么办?我还继续吗?还是就直接报节目?
——如果我英语卡壳了应该怎么办?用英语表达是一回事,用英语主持并调动出气氛来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当天没睡几个小时。
第二天上午很早就来到现场,因为要与新方主持人对稿,商量晚会上如何配合。总有点心不在焉的感觉。
离晚会开始还有一个小时,导演组方面突然传来消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体育场原定二十分钟的表演调整为只有七八分钟的时间,同去的也仅有两名歌手,不过我在介绍歌手之前的环节还要保留,但要控制时间。如果超时,将没有回旋的余地,因为新方安排好的激光表演将准时开始,所以届时可能出现的状况就是我说话说到一半或是歌手唱到一半就被激光表演所打断。
难度骤然增加。
室内的晚会准时开始,进展顺利。进行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副导演通知我该去外景场地了。
Show time!
从舞台到外景地要经过一段走廊,还要坐电梯,再绕几个弯儿,还好有人带着。我想象着外面这时候应该是人头攒动,台上有人在演唱或表演什么的,演完了以后,有个主持人上台介绍我们,然后就该是我的了。
来到外面,感觉有点不对劲,没有灯火通明,也没有人在表演。满体育场倒都是人,都是家长带着孩子,但大家只是各自坐着,各自聊天。
心里一沉,就这样的气氛?
上台前和当地的主持人简单沟通了一下,他甚至都没有上台,只是通过话筒向现场的观众介绍,现场仍是一片嘈杂,好像根本没有人在听。
该我上舞台了,心里有点没底,因为这根本就不是我们习惯的舞台。
所谓舞台,其实就是体育场跑道,支了灯,架了摄像机。从当时我所在的方位走到“舞台”大概有五十米的距离。
不知道一会儿有没有人听。
追光灯打了过来,全场的人都看见我了,我知道该我了!
自认为最大的本事就是就算心里没底我也会全情投入演出,至少我要用我的热情感染一片,有几个算几个。
“Kia Ora, AUCKLAND!!!”
这是用当地毛利语向奥克兰问好,刚向新方主持人学的,也不知道说得对不对。这招在很多地方都用过,都管用!
我在等现场的反应。
现场停顿了大概有一秒钟的时间,没有反应。
正在琢磨接下来的话。这一秒钟于我来说无异于一个世纪。
“YEAH!!!!!!!!”“Kia Ora!!!”
忽然全场雷动!他们没有想到一个中国人居然用他们的语言向他们问好。
哈哈!!我知道会管用的!
有了这个开场,接下来就好办了。按既定方针办!既定方针就是——我要现场教中文!
我对他们说这个节目将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国际频道播出,全国以及海外的华人都能看到,这也就意味着将有上亿甚至数亿观众会看到这个节目,他们也会看到现场观众的笑脸,因此希望现场的朋友通过镜头向中国观众问个好,向中国问个好。
“CAN YOU HELP ME?”
“YEAH!!”
“CAN YOU DO IT?”
“YEAH!”
不知道是不是奥克兰的朋友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中国人拿英语调动现场气氛的,还是他们都被我所描述的数亿观众观看的情景所振奋,现场的反应好得甚至出乎我的意料,所有期待他们做出反应的点他们都会“完美表现”。
我好像也被带得更加兴奋。
我说现在我要教你们用中文向中国问好,拿出手来挥向左边说“你”,挥向右边说“好”,再挥向左边说“中”,再挥向右边说“国”。
还好咱们国家叫中国,两个字就行,要是叫“巴布亚新几内亚”之类的估计教到第二天也不成。
现场有点暗,但环顾四周依稀能看见现场所有的人,现场近两万人都举起了他们的手,跟着我的节奏,一遍遍地喊:“你好中国!你好中国!你好中国!”
YES, I DID IT!
这就是我要做的,我做到了!
烘托起这样的气氛,接下来歌手的表演当然更是大受欢迎,尽管现场的音响根本达不到演唱会的标准,但这时候已经不重要了,歌手全情演出,观众全情欣赏,我们成功地把全场的目光吸引到了这个并不标准的舞台上。
忽然想到,现场调动气氛的另外一种说法应该就是“忽悠”吧。
新西兰,且听我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