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看历史》杂志的忠实读者,我一直关注着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看历史》是中国第一本历史新闻类杂志,其坚持和倡导的历史非虚构写作令其获得众多学者和读者的认可。近年来,民间写史开始悄然升温,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历史图书及影像作品。为推动公民写史的持续健康发展,《看历史》杂志创设了“公民写史基金”,以“公民写史计划”的方式,资助全国各地自发的历史写作。其中包括推动全国中学生历史探究活动及写作的“中学生写史计划”。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既是中学历史教学界的一场盛会,又是“中学生写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比赛,旨在为全国中学生及中学历史教师搭建历史探究活动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推动中学生发现、记录、认知“身边的历史”。
本届比赛参赛学生超过万人,集体参赛学校超过500 所,数十位历史教研员、上千名中学历史教师参与活动组织及指导,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现在的中学教学中,历史学科的处境十分尴尬,一直处在被边缘的“副科”地位,不受重视。中学生普遍认为历史课枯燥无趣,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造成的整个社会重理工轻人文的风气影响,也有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教师自身的问题。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过于强调政治性、现实性和意识形态性,宣教的意味太浓,讲述的内容离中学生的生活过于遥远。用这样的内容教育学生,实际上没有达到教育者希望达到的效果。
我曾经在《南方都市报》上看到这么一件事:2011年夏天,重庆巴蜀中学的高中女生苇子,决定去红卫兵墓看个究竟。历史课本上“冷冰冰”、“根本没有细节”的“文革”记述,让她决定要靠自己的眼睛去一探究竟。之后,苇子用十来天时间对七个同学进行了访问,看看同学是否对这段历史有兴趣、有了解。苇子问:“如果你身处当时的场景,你要躲在家里吗?”一个同学回答说:“我可以在家里上网。”同学对“文革”的无知与淡漠让她震惊。但即便是她自己,也仍然不能理解历史。“文革”这段历史在课本上有十来页,她的老师却讲了10分钟就带了过去,还告诉她考试不会考。苇子很奇怪:“既然不讲、不考,干吗还要在历史书上印那么多页?”历史老师对“文革”的避言反而使她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为什么不讲?”她说,“不能因为不考就把它忽略掉。书上已经写到的东西,我们有权利知道。”除此以外,历史课本本身也不能让她感到满意:“上面都是冷冰冰的人名和事件。”在网友的建议下,她去看了红卫兵墓。
个人史写作者杨霞丹认为:“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都是帝王将相史。小老百姓的渺小,简直连一颗沙子都算不上,就是一粒尘埃。没有人觉得老百姓的亲身经历就是历史。”媒体人何三畏说:“如果我们承认个体至高无上的价值,这样的回忆一定会令人叹为观止……”学者雷颐更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上一辈的历史不大关心,对于‘文革’的历史很多年轻人也都不清楚,问题还是出在历史教育上。我在《拒绝遗忘》一文中就提到,集体记忆尤其容易受到主流话语掌控:它可以控制让你记住什么、有意地屏蔽让你忘记什么,或者强化你记忆中的某部分,淡化甚至干脆让你遗忘某部分……民间写史的意义正在于此,你可以从你自己的维度,抵抗由权力主宰的历史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