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政府的这些角色是促成经济进步的必要条件,但是有了这些仍未必足够。政府必须履行它更基本的角色,也是第四个角色:使产业簇群的发展与升级更顺畅。这个角色也更加重要。政府的目标应该是促进所有产业簇群的发展与升级,而不是在其中选择。当一般商业环境成为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时,产业簇群环境的重要性会日渐增加,并让全国经济脱离生产要素与成本层面的竞争。政府的政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升级中的产业簇群的机会。与此同时,产业簇群的生产力和创新优势依赖于和政府机构有关的外部性和溢出效应。政府除了修正自身的政策与作为外,也能激励、促进私营部门的集体行动(在产业簇群的发展与升级方面,政府的角色并不是一般所谓的产业政策,请见本章的插入内容“产业簇群VS.产业政策”)。
产业簇群VS.产业政策
一个以产业簇群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有时候会与产业政策发生混淆。在现实中,产业簇群理论和产业政策有本质上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政府政策的知识基础和执行方式上。
产业政策基于国际(或国内)竞争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其中有些产业的前景比其他产业更好。被看好的产业不论是成长中的产业,还是应用高科技的产业,都应该被“锁定”为受政府支持的对象。产业政策因此把竞争优势视为销售报酬率逐步攀高的结果。当政府将规模的重要性放进来时,就应该列出培育萌芽期产业的优先顺序,其方法包括补贴、消除“破坏性”或“浪费性”的竞争,在进口中提供选择性的保护,以及限制外国投资等,直到这些重点产业接近关键多数为止。补贴与遏制内部竞争应该集中在有规模敏感性的领域,如研发、设备投资等方面。通过这样的干预,政府试图将竞争的结果引导到对该国有利的一面(或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上)。有时候,产业政策的概念似乎反映一种零和的国际竞争观。在这种竞争中,需求量是固定的,目标就是为特定国家取得较大的占有率。
与之相比,产业簇群理论有很大的区别。产业簇群的概念,来自厂商和所在地域之生产力更有活力的竞争观点。一个产业簇群中的交互关联与溢出效应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通常远远超过单个企业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