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分析构成镜头的这些元素,便能发现电影语言的精妙所在:
从门里射出的微光,恰若天堂的微光。拯救者(以一种隐而不显的方式)端坐云端,从上方注视着玛蒂尔达。天堂之门已经敞开,这预示着玛蒂尔达得救之旅已经开始。
故事正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展开的。在这部并没有圣迹显灵的电影中,既然光线是从屋里头射出来的,那么,拯救者必隐匿其中。这个拯救者就是看似木讷的杀手莱昂。在拯救行动展开之前,玛蒂尔达受困于沼泽般的艰难现实生活,未来毫无希望可言。尽管尼采以革命者的热情豪言:
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但身处苦难之中的个体,常常难以激发起抗争的能力。在情感极度匮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玛蒂尔达,出现了一系列亚健康的精神表征:
?抽烟;
?逃学;
?过度叛逆;
?对人生极度冷漠。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女孩,既然已经打开了门,那么,摆在莱昂面前的可选项就少得可怜:
?选项A:一枪打死熟睡中的玛蒂尔达,让她在睡梦中直奔天堂;
选项B:灌注爱的泉水,润泽玛蒂尔达过度盐碱化的心灵,让她有能力再造心灵土壤,以孕育幸福的花朵。
选项A简便易行,可瞬间解除所有的后顾之忧,但这违背了他“No Women, No Kids”(不杀妇女,不杀小孩)的职业操守。不仅如此,被激发出来的恻隐之心也让他难以扣动扳机。在莱昂的眼中,蜷缩在床上的,是一座处于休眠状态的火山。一点点的关爱,就可唤醒她处于休眠状态的幸福岩浆。借用简单的图形,玛蒂尔达在获得拯救之前的幸福感如A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