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图中,幸福岩浆已经处于活跃状态,活力曲线早已远离不幸的沼泽地,越来越接近巅峰体验的状态。巅峰体验是狂喜和平静的交融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们,幸福感最强烈。玛蒂尔达也不例外,由于不再焦虑,体内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趋于常态,因而,胃灼烧和疼痛的症状消失了。
在这个案例中,杀手莱昂的介入让玛蒂尔达的幸福活力曲线得以抬升。但这是一个单向拯救的故事吗?在这个故事中,莱昂完全以拯救者的身份出现吗?
熟悉故事创作的人都知道,故事的趣味性恰恰在于内在的张力,如果这个故事以单向拯救的形式出现,多少会显得有些乏味。为了避免故事乏味,聪明的编剧和导演知道适时引入另外一条主线,以增强故事的张力。
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玛蒂尔达的幸福感获得提升,这当然很重要,但如果这种幸福感的提升必须以杀手莱昂的牺牲为代价,那么观众会感到愤怒,至少耿耿于怀。所以,单向拯救的故事是有缺憾的,增强故事吸引力的方法不是没有,只是,需要稍微开动一下脑筋:让拯救者获得救赎,是巧妙的因应策略;而拯救他的,正是被拯救者本人。
以被拯救者面目出现的小女孩,如何拯救看似强大的杀手?柔弱胜刚强的中国式智慧或许能解释这看似不可能的拯救行动。在二人的互动关系中,小女孩以为自己爱上了杀手,但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认—对父女、师徒、精神恋人三位一体情感的误认。尚处于懵懂期的小女孩无法厘清这种复杂的爱,但成年的杀手却可以。
不过,谁能厘清复杂的情感,谁又不能,这既不重要,也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二人的互动关系中,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杀手莱昂是否需要被拯救?如果需要,如果才能获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莱昂在邂逅小女孩玛蒂尔达之前的生活状态:?孤独:与一盆植物为伴;
?过度谨慎:一点风吹草动便会惊起他的各种官能;
?焦虑:夜里坐着睡觉;
?冷漠:还记得他对玛蒂尔达的回答吗——人生一直都很辛苦。孤独、过度谨慎、焦虑和冷漠,是杀手单身生活的副产品。一个人,不管他的职业是什么,如果与生活的副产品长期相伴,他会幸福吗?
当然不可能。
既然莱昂生活得不幸福,那么为何我们难于捕捉他的不幸福感?因为莱昂的生活太有规律,加之他常把心灵的窗户—眼睛—隐藏在精致的墨镜后,所以,与不幸福感写在脸上的玛蒂尔达相比,要捕捉莱昂的不幸福感并不容易。
不过,只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莱昂的不幸福感就昭然若揭。在玛蒂尔达进入他的生活之前,莱昂的生活的确没有幸福感可言,他的生活状态如C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