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希腊和罗马的历史,正是为了看清人类社会最令人敬畏的成就是如何自我毁灭的。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
历史学家中总不乏有一些人偏好歌功颂德,独立学者们却往往对此不屑一顾。假如一位帝王功过相当,按照学院派的逻辑,恰是无功无过,等于一辈子什么也没干。但事实上功就是功,过就是过,绝不可混为一谈,否则就会使历史失去价值。此外,历史是无法还原细节的,例如今天的希腊人身上是否流着斯拉夫人的血液,这是连他们自己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该要记取的是什么,历史的经验在于它的逻辑,而非故事本身。
当古罗马帝国因“四帝共治”而产生分裂之后,原本就难以遏制的通货膨胀愈发地势不可当,再加上官僚集团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而不断加重赋税和稀释货币。到了君士坦丁时代,西罗马已经不存在经济可言了,政权奄奄一息;东罗马由于地理以及军事上的优势,境遇相对西罗马要好一些,但亦处于绝对的危机之中。
君士坦丁登上皇位之后,为了保住东罗马帝国的政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最终废除了“四帝共治”,重新统一了罗马帝国,一直到他建都君士坦丁堡之后,罗马政权总算是被挽救了下来。但好景不长,公元378年,哈德良堡战役①使得罗马帝国再次被一分为二。到了公元526年,罗马皇帝查士丁一世去世,他的侄子,一个叫做查士丁尼(此处往后同名者皆指查士丁尼一世)的家伙登上了皇位。此公并非昏君,但也绝不算是什么圣君,他的好大喜功给国家带来的灾难远大过其修订法典的功绩。他的结局是个悲剧,假如人有灵魂的话,这位帝王恐怕做鬼也不会服气,那场大瘟疫在他脑海中留下的问号是他至死都不能看明白的。如果将这段历史制作成幻灯片,让它一一投射在我们的视网膜上,我们会发现历史总是会成为金钱的木偶,查士丁尼被狠狠地摆了一道。
很多时候,历史的轨迹就像骨牌,货币则是制造这些骨牌的工程师,同时,第一张骨牌的推倒也往往是由它亲自动手的。
查士丁尼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皇位之后,便开始过起了东征西讨的瘾。此时的东罗马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拜占庭帝国,拜占庭本是君士坦丁堡的原名,后因其成了帝国之都,故而东罗马帝国亦渐渐地被称作拜占庭帝国。
言归正传,君士坦丁大帝用那些靠经济改革和四处抢劫得来的钱铸了不少名叫索里都斯的金币。这种货币的特点是成色好,含金量高,但起初发行困难,因为很多铸币厂根本无力去铸造它,直到它诞生15年后,由于帝国经济的逐渐回暖,它才渐渐变成了主流货币,而索里都斯这个名字亦随之成为了保值的同义词。就这一点而言,君士坦丁在经济上的政绩是值得肯定的,至少他是古罗马帝国唯一一个正确地治理了通胀的皇帝,但注意,这里只是说他治理通胀的办法是正确的,但其最终并未能够成功摘除这颗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