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一、赞比亚国父——卡翁达(13)

18岁走天涯 作者:王佳


步入夕阳

在采访中,赞比亚一位资深学者曾对卡翁达作出了如此简要的评价:一流的民族英雄;二流的政治家;三流的经济家。

1924年4月28日,卡翁达出生在赞比亚北部省的卢布瓦一个传教士家庭,是其父母结婚二十年时诞生的小儿子,排行老八(只活下来五个)。父母为他取名叫布希兹亚,奔巴语的意思是”不速之客”。他从小勤奋好学、聪颖过人。但由于父亲在他八岁时去世,家中贫寒,直到9岁才在邻居的帮助下入学读书。为了筹足每年三十先令的学费,小小年纪的卡翁达不得不在假期去打工——为教会学校挖排水沟或干其他杂活儿。谈到一次因短缺两先令六便士的学费,他与母亲抱头痛哭的情景时,老人一脸酸楚。

他曾立志成为像父亲一样的教会传教士,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在小学、中学教书,先在赞比亚,后去坦噶尼喀。1946年,在母亲的一手策划下,他迎娶了邻居家的漂亮女孩——贝蒂. 班达作为终身伴侣。1949年回国后担任了白人议员戈尔-布朗的翻译和顾问,同年末加入北罗得西亚非洲人国民大会党,50年代初任该组织的总书记。1958~1959年国民大会领导阶层因政见不同发生冲突,他率领其中大部分成员另建赞比亚非洲人国民大会,任主席。赞比亚人反对英国企图把中非3个殖民地(南罗得西亚、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组成联邦,从而使白人掌握最高权力。他发动”积极的非暴力行动”,对英国的联邦政策采取不服从态度,被当局逮捕。1960年1月获释,当选为联合民族独立党 (赞比亚非洲人国民大会1959年10月改称)主席。12月英国邀请他与独立党的其他几个领袖去伦敦商谈3个殖民地的归属问题,会上英国宣布即将开始赞比亚的非殖民化过程,但又迟迟不予实行,引起赞比亚爆发了反白人的暴动。1964年赞比亚获得完全独立,他当选总统。他受基督教和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影响,主张积极的非暴力行动。新政权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是部落制问题。他耐心调处,避免了部落间的内战,但是政治暴乱时有发生,边境上受到入侵的压力,导致他在1973年实行一党制度。1976年国内经济衰退,东邻安哥拉又发生内战,于是他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独揽政治大权。1970~1973年任不结盟运动主席。1991年在赞比亚多党大选中,卡翁达败给了工会领袖奇卢巴。从此一蹶不振,饱尝世态炎凉,曾一度身陷囫囵,虽几经努力均未能如愿再振雄风、重返政坛。

然而,退出政坛的卡翁达并非从此不问政事,反而更加活跃。在一次采访中,他指着面前茶几上安南秘书长在联大会议上宣布美国武力占领伊拉克是非法的报道,愤慨地说:”我早就警告两个B(布什和布莱尔),这是一场毫无道义而言的战争!是一场让成千上万的伊拉克和美国青年送命的灾难。说是为了销毁大规模杀伤武器,那么打到今天了,大规模杀伤武器在哪里?真正制造、倾销和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是美国,而不是伊拉克。说到底,美国就是为掠夺石油而发动的一场无理的战争。尽管美国取得了军事上胜利,或许也能得到一些他们所需要的石油,但他们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如今,他们将面对的不仅仅是伊拉克人民,而是整个中东、阿拉伯穆斯林世界、乃至全世界人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