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社会的理念在卡尔·波普的著作中发展得还不够成熟。开放社会是基于人类智力无法获得完美认知的观点提出的。开放社会承认人类易犯错的特性;相反,封闭社会则否认这一特征。我们甚至不知道,开放社会代表的是现实的客观情形,还是理想化情形。开放社会不能完全反映事实,因为它只是以事实的抽象和哲学方面为基础,而忽略了事实的其他方面,例如政治权力和历史环境。
我不得不承认,我花了相当长时间才意识到开放社会的概念缺乏适当的政治理论基础。也是在最近我才逐渐明白这种缺乏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刚开始阅读《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时,我对它的印象非常深刻,因此我详细阐述了一种将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进行类比的理念框架。我将在这里对这个理念框架作个总结,希望进一步了解理念框架的读者可以参照本书附录。
框架是建立在变化的理念之基础上的。我对变化的定义是“一切不可预知的事物”。这就意味着,根据普遍的认知状态来说,只有不能被人们预知的事物才能被称为“变化”。
我最先考虑的是没有变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当中,人们的思维只需考虑一种情形,即当前存在的事物。在他们看来,过去已经发生和未来即将发生的事物与事物的现状没有什么两样,因此没有必要将思维与现实区分开来,也不需要进行抽象思维。我所谓的“传统思维模式”只有一个任务:接受事物本来的面目。这种极其简单的做法会产生严重的代价——信仰可能会与现实完全脱节。只有当社会成员将自己当做社会的组成部分,并毫无异议地接受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时,传统思维模式才能盛行。我将这种社会称为“有机社会”(organic society),个人则是社会有机体的“器官”。
有机社会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我们的想象?对于这个问题,人们至今没有定论。但即使有机社会是存在的,它在面对更好地把握了现实的社会组织时,也会不堪一击。尽管有机社会对某些人来说极富吸引力,它也不会成为当今世界的选择。
按照我的定义方式,变化会导致不确定性。处理不确定性的方法有两种——接受或否定。前者为人们带来的是批判性思维模式,并且能够带领我们走向开放社会;后者则会导致教条式思维模式以及封闭的社会。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在卡尔·波普的激励下,我构建了一种理念框架,以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人们面临着无限的机会。在机会中取舍是批判性思维模式的主要功能。批判过程最突出的优点在于,与传统或教条式思维模式相比,它能够提高人们理解现实的能力。然而最大的缺点就在于,它不能满足人们对确定性的需求。我利用模型检验了批判过程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以及政治学领域的应用情况,这些领域是目前人类正刻苦钻研的几个主要领域。批判过程在自然科学中的运作最为成功,在其他几个领域中则不尽如人意。这个结果是人们之所以感到失望并求助于教条式思维模式的原因之一。教条式模式在很多方面与批判模式是相反的:教条的模式带给人们虚幻的确定感,但事实上,这只是对现实的歪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