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召南·摽有梅--爱在最好的时光(2)

最是诗经惹情扉 作者:李颜垒


称《摽有梅》为春思求爱诗之鼻祖,自此以来,大致形成了这样一种抒情模式:即以花木的荣衰比喻青春易逝,由感叹人生苦短转而追求情爱和人生的及时。例如: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写"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中唐无名氏的《金缕曲》有"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编的一手好戏的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借杜丽娘唱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林黛玉叹道"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等等,均为这一抒情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延展。然而,《诗经》作为抒写的首例,比较之后仍觉最为率真清新。

对于异性和情感的需求,本是人类最自然的天性之一。而对每个当龄适婚的青年男女来说,婚恋既是其最为隐私个人的一隅,又不仅仅是个人所能操控的事情。《周礼·媒氏》曾载,召南之地,仲春之时,每逢梅子成熟时节,当地媒官便让未婚的大龄(男过30,女过20)男女自由婚配,无故不参与者甚至还要受处罚。《国语·越语》中记载,越王勾践曾下令,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父母有罪。个人问题的国家干涉,这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是欲达到一种"外无旷男、内无怨女"的良好社会状态不失为一种繁衍生息、维护社会安定的好方法。

由此可见"剩男剩女",并非当下的时髦和专利,自古已有之。从《诗经·摽有梅》开始,就发出引导大龄青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至情至性之言辞。只是《摽有梅》中的女子,只有心动没有行动,她掌控不了整个局势的主动权,孤单落寂的她,尚未得到任何男子的回应。这女子看似坦率,实则被动,一味苦等。也许碍于种种原因,她无法主动出击,去追求一个自己喜欢的男子。但她再这样下去,怕得参加国家举办的相亲大会了吧。年少时候听老人讲,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纸,不懂。随着渐渐长大,确实看到不少事情印证了老人讲的话。如此天时地利人和,但往往是男人能得到自己喜欢的女人,而女人得不到自己喜欢的男人,因为男人不怕翻山越岭,女人却怕伤了自己指头。由于女人的被动和矜持,她喜欢的男人转瞬便被别的女子追到手了。《时尚·COSMO》杂志采访明星范冰冰,问她会不会主动追求喜欢的男士,她笑答我为什么要主动追啊,我不,等他追我。这是典型的例子。女子在情爱方面,似乎天生被动,不论她多么自信和优秀,多认为应该由男子主动来追,而面对自己心仪的男子,也只能再次独唱一遍"摽有梅"。

其实,无论男女,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不应在茫然的等待中度过。今天的我们,再不用像古人那般豪爽地呼喊:老女不嫁,塌地呼天。《摽有梅》早已告诉我们,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道理也多少给人一点紧迫感。不论男女,要该开花时开花,该结果时结果,这才是完满的人生吧。若一不小心成了剩男剩女,就要放下架子主动出击,无论凤求凰还是凰求凤,最终的归宿是一样。看看近来颇为流行的各种相亲娱乐节目吧,当下普遍存在的"剩人"现象就可见一斑。既然,你未嫁来我未娶,趁着大家都"正当最好",那还苦等什么?剩女们积极点,找个好人就嫁了吧;剩男们加把劲,主动说出我们约会吧。

不想一个人老去,就不要再迟疑。幸福,我们只要抓住它,就永远不晚。在这一生中,若能遇见那个"正当最好"的人,并与之相爱,便是我们最好的时光。

要不然,韶光无情,如成熟的梅子哗啦啦纷纷落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