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火腿肠已经成为走进千家万户的食品,但它刚出世时,却没几个人知道这红红的塑料棒是什么东西。春都最初生产的火腿肠,是组织员工用纸箱装着火腿肠在街边叫卖,更多是在洛阳火车站(陇海线和焦枝线交通枢纽)试销,5毛钱一根。因为不知道这红皮塑料里包裹的“内容”,有人竟然问:“这是红蜡烛吗?”“这玩意能吃吗?会不会有毒?”
推销人员告诉人们开袋即食,可围观群众没一个敢尝的。于是一个推销组长就创造了新的推销法:“酒精炉”推销法。兵分三路:郑州火车站、北京站、沈阳站开始了长达一年的“酒精炉现场演示试吃活动”。从旅馆里借两张桌子,铺上白单子,酒精炉上放上锅和水。先给大家演示“开袋即食”:剥开直接就吃。闻到扑鼻的香味,胆大的就剥开肠衣去尝,胆小的依然犹豫着不敢直接吃,于是就给他们演示将火腿肠丢到锅里煮,煮好一阵后,再剥开吃,那种扑鼻的香味引来更多围观的人。一段时间后,人们终于知道火腿肠是一种开袋即食的快餐食品。
这种走街串巷的叫卖方式,并不能占领洛阳市场,更别提占领全国市场。在随后的近两年时间里,人们并未广泛认可这个“新生事物”。1989年春都火腿肠开始批量生产,全国销售,但销量很小,只是在一些高端人群中消费。
在计划经济年代,有句话叫做“酒好不怕巷子深”,因为商品紧缺,生产出来的产品根本不愁销路。如今,在市场经济年代,在商品品种繁多的情况下,人们的选择范围多了,这句话应该改为:“酒好还怕巷子深。”只有通过打广告的方式将产品传播出去,才能带来销量。为了增加销量,高凤来咬了咬牙,终于以一种罕见的勇气作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决定——到中央电视台打广告。
1988年,当人们对广告的作用还处于观望状态,当众多商家还没有领会广告在商业上的作用和地位时,高凤来毅然拿出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到中央电视台亮相。他拿出20万元悄悄来到北京,到中央电视台广告部后却被告知:“20万元做不了几次,等于打水漂。”高凤来经过一夜斟酌,权衡再三,狠狠心决定拿出57万元,制作了一个一支支“会跳舞的火腿肠”的广告篇,隔天播一次,连续播了3个月。
广告播出后,一连两个月没有见到销量增加。高凤来整日惴惴不安,耳朵里听到的不光有厂里职工的埋怨“有俩钱不知该咋烧包了”,还有来自上级的提醒“不能拿职工的血汗钱往电视台扔”。那段时间,高凤来整天茶饭不思、坐卧不宁,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承受着来自各方的指责和压力。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尽管冒险,但总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在全国同行中率先上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的春都,在广告播出后的第三个月,全国各地的订单雪花似的飞来,春都一时门庭若市。
随着一支支“会跳舞的火腿肠”通过央视广告走入千家万户,高凤来又产生了新的灵感:在市场经济中求发展必须采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此后,不仅在电视上,在各级报刊及各类展销会、订货会上,都会见到春都火腿肠的宣传广告。
1990年,春都请来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剧组到厂里慰问演出,轰动了洛阳市,春都牌火腿肠也随之深入人心。后来,高凤来请来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明星李秀明到春都采访,李秀明在《经济日报》上发表连续报道《春都画梦录》。高凤来还请北京一家营销公司给春都策划了给中科院院士赠送养命宝的新闻发布会等一系列营销活动。
那些年走亲访友,带上一箱火腿肠是很有面子的事。那几年出差到外地,一提起春都牌火腿肠,马上就会引来赞叹:“知道,知道,就是那会跳舞的火腿肠。”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国家、省、市各级媒体都对春都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
春都火腿肠的名声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春都牌火腿肠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食物。春都集团的销售收入、利润也随之连年翻番,企业规模迅速壮大。到20世纪90年代初,春都创下了销售收入十几个亿,利润1个多亿的不俗业绩,春都牌商标多次被国家评为著名商标,春都牌火腿肠也多次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消费者首选产品”。春都创造了那个时期食品行业的神话。从1986年到1990年,春都整整花了4年的时间才撬开消费者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