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从何而来,又如何成形?我深信,想法与老生常谈的一道闪电或开灯的一刹那关系甚小。相反,想法应该是慢慢渗透出来的。《汀克溪的朝圣者》的作者安妮·迪拉德曾经说过,在写一本书的时候,您可能花了很多功夫在一个段落上,然后却把它扔进垃圾桶,但实际上您并没有真正失去它。这个段落往往会带着一个想法以其他形式回到书里。
若干年前,我和一位同事讨论如何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创办一个摄影栏目。起初我们的想法是广撒网搜寻一张惊人壮观的图片。我建议,这张图片应该成为杂志的一种序言形式,用以暗含杂志接下来的扣人心弦和奇妙非凡。这就是创办《视觉地球》的初衷,或者说至少是2003年的某个时期我们开始时的创作理念。
我们的想法随后逐渐成形。这个想法不完全凭理智,更多的是基于直觉和情感。我认为“引人注目”是形容一张图片最好的表达。这张图片具备的魅力应该让读者希望甚至必须仔细审视两次或以上。而且照片必须独一无二、乐观向上、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国家地理》杂志从不追求没有实质内容的花瓶式图片。《国家地理》杂志追求的图片必须具有思想性,而且由于图片刊登在杂志的开始部分,所以必须为接下来的内容设定基调。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我们最终在2004年8月推出了这个特写栏目,当时采用了我还是摄影记者的时候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片显示的是在血橙色般尘土飞扬的夜空下,一群角马正在蜂拥疾奔。为了拍摄这张照片,我横穿了洪水易发的赞比西河平原,这
是非洲最荒芜的地方之一。当时这里没有道路,人迹罕至,真是难以置信的偏僻。而从中我们又提炼出《视觉地球》摄影图片的另一个标准:我们采用的摄影图片必须是人们从未见过的,或者甚至是他们从来想象不到可能会看见的图片。
2006年3月,越来越多读者的积极回应让我们确信应该进一步扩大《视觉地球》的规模,于是我们从每次登一张照片增加到三张。我们选登的图片必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体现在相似的色调、图案、甚至特性上。这些关联性非常微妙,以至于读者可能都不能察觉出来,而仅仅只能感知到有某种东西联系着这三张图片。而且我坚持认为在搭配图片时应该考虑以某种形式赞美人性的伟大。我们需要歌颂那些发自灵魂深处的人性高尚的一面。
今天,《视觉地球》一直是《国家地理》杂志最受欢迎的部分。一位读者曾经给我们的信中写道:“月复一月,你们为我们读者捕捉了地球展现出来的奇观。”细细品味,这句话正好准确诠释了《视觉地球》背后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