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他们对伊桑的担忧,米勒的态度倒是很乐观,他说:“伊桑就像是一个典型的哈利·波特型的孩子—喜欢读书。他喜欢参加各种形式的富于想象力的游戏,他喜欢构建事物,他有很多事情想同别人分享,他能够接受父母的程度远大于他们接受他的程度。他不觉得他们是反常的,只是跟自己不同而已。这样的孩子在其他的家庭中会被当成模范的。”
但是伊桑的父母却从来没有看到他的光芒。米勒得知的关于伊桑的最后一件事情,便是他的父母终于找到了一位心理学家愿意对伊桑进行“治疗”了。现在,轮到米勒担心伊桑了。
“这是一个明显的‘医源性’问题,”他说道,“是那些所谓的治疗让你生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试图让一个有同性恋倾向的孩子接受治疗,从而获得正常的性取向。我很担心这样的孩子。其实他们的父母是很关心他们的,而且也是处于好意。他们认为,没有接受治疗,他们的孩子可能很难适应社会,所以他们需要在他身上多下点功夫。我不知道,也许真的可能是这样。但是,无论是否接受治疗,我都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想要改变这个孩子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我所担心的是,他们会把一个非常健康的孩子变得不正常,而且还会破坏他对自我的认识。”
当然了,一对外向的夫妻有一个内向的孩子也并不是件坏事。米勒认为,只要父母多一点关心和理解,他们可以跟任何性格的孩子相处得很好。但是父母需要从自己的喜好中退一步,来理解他们沉闷的孩子眼中的世界。再来说说乔伊丝和她7岁的女儿伊莎贝尔之间的故事。伊莎贝尔是一个瘦瘦小小的二年级学生,她很喜欢穿亮晶晶的凉鞋,喜欢在她纤细的手腕上挂一串彩色的橡胶手镯。她有几个特别贴心的朋友,她们之间可以无话不谈,而且她跟班里大部分的同学都相处得颇为融洽。她会给遭遇挫折的同学一个温暖的拥抱,甚至把她的生日礼物都捐献给慈善机构。这样的一个女孩应该是很受欢迎的,可是乔伊丝在学校里看到的伊莎贝尔却并非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再来说说乔伊丝,她是个散发着魅力且心地善良的女性,她很幽默,会讲一些俏皮话,同时也带着一种不容侵犯的气场。
一年级的时候,伊莎贝尔回家后总是会因为班里的“小霸王”而苦恼不已,他们的那些言论足以让敏感的孩子觉得伤痕累累了。即使班里的小霸王欺负的是其他人,伊莎贝尔也会花好几个小时来剖析她的话,想一想她真实的意图是什么,伊莎贝尔甚至觉得会不会是因为她在家里遭受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才让她在学校里表现得如此不堪。
到了二年级,伊莎贝尔告诉妈妈不要在没有跟她商量的情况下安排各种游乐活动。一般情况下,她喜欢待在家里。乔伊丝去学校接伊莎贝尔回家的时候,常常发现其他女孩子总是凑在一起,而伊莎贝尔却一个人在操场上投篮。“她是真的有点不合群。从那时起,我有那么一段时间没有去学校接她放学,”乔伊丝回顾道,“看到那一幕真的让我很沮丧。”乔伊丝非常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她可爱而讨巧的女儿会那么喜欢一个人待着,她很担心伊莎贝尔出了什么问题。除了女儿移情的天性之外,她是不是还缺乏与别人相处的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