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古史传说与远古社会(4)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1.黄帝与炎帝

在历史上,每每“炎黄”并称。《礼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所载的五帝,也是把炎帝包括在内的。所以,黄帝时代也被称为炎黄时代。《国语·晋语》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按照这个说法,黄、炎两族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来的。黄帝族最初居住在今陕北的黄土高原上,炎帝族最初居住在今陕西宝鸡一带,后来黄、炎两族逐渐东移。黄帝族的迁徙路线偏北些,东渡黄河以后,沿着中条山、太行山的山边地带一直来到今冀北地区。炎帝族的迁徙路线稍偏南,顺着渭水和黄河两岸发展到今河南以及冀南、鲁东北一带。他们在迁徙过程中曾与所迁地区的土著部落发生过战争,其中在今冀北地区,黄帝族联合炎帝族,与蚩尤族发生涿鹿之战,其后黄帝族又与炎帝族发生阪泉之战。炎黄时代,诸族之间有冲突和斗争,但也有联合和融合。

我国远古时代,人名、族名和地名常常合而为一。黄帝号称轩辕氏,又号称有熊氏。轩辕氏即天鼋(yuán)氏,是以大鳖为图腾。有熊氏是以熊、虎等猛兽为图腾。《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之野作战时,曾用以兽为名的六支不同图腾的军队:熊、罴(pí)、貔(pí)、貅(xiū)、貙(chū)、虎,这也说明所谓有熊氏是图腾的名称。此外,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宗,有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jí)、儇(xuān)、依十二姓。二十五宗即二十五个氏族,十二姓即十二个胞族,所以黄帝族实为一个庞大的部族集团。轩辕氏与有熊氏以及二十五宗与十二姓,都统一在黄帝的名下,可见在“黄帝”这一名号中,实际上存在着部族融合的情形。炎帝族的情况也是这样。炎帝为姜姓,而相传炎帝又号称连山氏、烈山氏等,炎帝一名也是部族融合的产物。这种部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后来就成为以黄帝族和炎帝族为主体,融合其他诸多部族而形成的华夏民族。华夏族的主干是由黄帝族、炎帝族所构成,黄帝和炎帝也就顺理成章地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颛顼与“绝地天通”

继炎黄而来的是颛顼时期。相传颛顼的居地在“帝丘”,即今河南濮阳。帝颛顼时,发生了著名的重和黎“绝地天通”[1]的原始宗教变革。《国语·楚语》记载,颛顼让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又让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并达到“绝地天通”。这是说南正重和火正黎作为颛顼时设立的祭司兼管理人员,分管天上与地上的事情,只有通过他们才能沟通民神与天地,从而把原始宗教祭祀变成了只限于少数神职人员的事情,改变了以前家家有巫、人人都能与神灵交往的局面。这种神职人员的出现,意味着一个祭司兼管理阶层的形成。这也是一种社会分工,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1]   《尚书·吕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