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追求卓越》如何应对人性的矛盾(1)

追求卓越 作者:(美)汤姆·彼得斯


现在,让我们看看大多数企业是如何应对上述人性矛盾的。他们会很得意地为员工(生产力团队、产品开发团队或是部门经理)设定非常高的目标以及延伸目标。这些做法虽然很理性,最后却会造成反作用。德州仪器和特百惠公司为什么不这么做,反而由各团队自定目标?IBM为什么设定销售人员全都可以完成的业绩目标?德州仪器当然也有懒惰的员工。而IBM不管再怎么筛选、培训,其销售团队也不可能全部都是超级销售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异常简单,可是大多数管理者都忽略了。有份心理学研究报告指出,他们随机抽取成年男子,要求受访者针对“自己和他人相处的能力”打分数,全体受访者(100%)都说自己可以排在前50%。60%的受访者甚至把自己排在前10%,有25%的受访者更自认为是前面1%的佼佼者。在另一份类似的研究报告中,7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可以排在前25%,只有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低于平均水准。至于体力这个对大多数男性而言都不容易自我欺骗的领域,至少有6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可以排在前面25%,认为自己低于平均水准的只有6%。

我们都认为自己出类拔萃,对于自己的看法极不理性。这点对于组织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对员工却持负面的看法。它们会口头训斥绩效不佳的人员(大多数都是口头训诫,并不会真的采取惩罚行动,但光是这些难听的话就足够让人觉得胆寒)。这些公司虽然呼吁大家勇于冒险,可是就算是一丁点儿的失败也要施以惩罚。它们想要创新,可是却扼杀产品推介人的精神。它们顶着理性主义的大帽子,精心设计出来的体系却让员工的自豪感荡然无存。它们或许不是故意要这样做,但事实上却造成了这种后果。

我们看过的研究报告传递出以下重要的信息:人们喜欢自视为赢家。卓越企业便是基于这个观点,设计出能够不断强化这点的体系,让大多数员工觉得自己出类拔萃。员工的才智大致上属于常态,跟其他大型企业没有什么两样,可是他们强调的是制胜,而不是失败。他们的员工大多可以自定目标和配额,因为公司希望他们能够实现这些目标。

比较平庸的企业正好相反。IBM让70%~80%的销售人员可以实现目标;另一家公司(IBM在某个产品线的竞争对手)正好相反,销售人员中只有40%可以实现目标。结果这家公司至少有60%的销售人员觉得自己是失败者。他们厌恶这样的感觉,结果导致工作绩效下降,并且产生无法预测、混乱的行为。把某个人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他的所作所为也会开始像个失败者。如通用汽车某位经理所说,“现在的控制系统都是基于以下的假设设计的:90%的员工都很懒惰,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只想找借口搪塞、欺骗、偷窃,或是找机会搞破坏。其实真正的坏分子只有5%,我们为了打击这5%所设计出来的系统,却让其他95%的员工士气大受打击。”

卓越企业所设计的体系不单单是为了让员工个个都能成功,在员工成功时还会予以褒扬。他们非常善于运用金钱以外的激励,提供各式各样的奖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