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榜样就在身边(6)

传递财富传递爱 作者:陈凯


他们不认为遗嘱体现了悲观的情绪或是什么压力,写遗嘱恰恰是我性格积极的表现--积极对待生,也积极对待死。

为什么如今有人可以抛开传统忌讳,直面死亡的命题呢?

记者在分析后认为,思想开放、文化发展是背后的真正原因,西方文化的影响让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白领有更理性的思考,他们用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来看,更懂得尊重客观事实。

昆明一个学校高一年级主题班会上,老师组织学生集体模拟"写遗书",很多家长反对这个行为,并觉得这是在"咒自己孩子"。结果班会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一名女生说,"在重新审视了生死之后,我发现很多东西是需要珍惜的。"

记者认为,心灵体验也好,实用主义也罢,只要是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它,它本就是好事一件。作者解读:将"立遗嘱"作为自我升华的契机

加缪说:"死亡是最哲学的。"

考虑后事,让每个人都享有了思考人生、思考哲学的机会。

从王选院士,到都市白领,再到普通老百姓,甚至中学生,当身后事这个词进入大脑的反应链,都意味着一次人生的升华。

人生有爱也有恨,爱你所爱,宽容你所恨,或者,即便恨你所恨,这一切都证明着,你曾经来过这个世界。

我建议,摈弃传统偏见,理性对待人生,本着对自己、家人和社会负责的态度,早立遗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