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忆儿时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飘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1880年农历九月二十日上午十时许,李叔同出生于天津粮店后街东侧陆家竖胡同2号李家老宅中。
如果我是一个佛教徒,笃信轮回,那么我或许会深信这个孩子是千百年前那些高僧的转世,比如东晋的慧远,唐朝的道宣,明朝的蕅益,因为他们是那样的相似:严正、律己,为了弘法、救世、渡人,不惜贡献一生。
但再伟大的英雄,也需从懵懂的童年长成,青春的残酷,入世的迷茫,李叔同也一样要经历。
他的父亲李世珍,字筱楼,是同治四年的进士,官至吏部主事。与李筱楼同年及第的进士中,有后来成为直隶总督的李鸿章,也有大名鼎鼎的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李筱楼是以第三甲同进士出身第79位考上的,授吏部主事之职,不过他只当了几年官,就致仕回乡,当起了盐商。
河东粮店后街60号的大宅院,是李筱楼六十岁时置办的,这是一所田字形的大宅院,正门上挂着“进士第”的横额,过道上悬着“文元”大匾,前院是做内局生意的钱铺,原名“桐华”,后来更名为“桐达”。李家另外还有一个名为“桐兴茂”的钱铺,是专作门市生意的,位于宫北大街。
李叔同的童年,就是在这座大宅子里度过的。李叔同自己并没有太多地提起过自己的童年生活,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别人和他自己零星的记述中,大略地了解到一些他的童年往事,这些童年往事看似琐细,却已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甚至确定了他的一生。
李筱楼虽然是儒生,却也信佛。每年李叔同的生日,李宅都要举行盛大的放生会。从李宅的正堂“存朴堂”阶下一直到大门口,摆满了盛鱼虾的水盆,盆里的水溢出来,流得到处都是,渔民们排着长队,把鱼虾担来,卖给李家去放生。放生的除了水族,还有鸟类,那浓烈的鱼腥味、鸟儿扑翅的声响、渔民们的喧哗声、孩子们的嘻闹声、大人们的欢笑声……必定给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到他长大后,放生于他而言,也都是一件值得庆幸而欢喜的事。
李筱楼是天津城有名的善人,每年的深秋,他都会派出店员伙计、账房先生,到天津的郊外去探访贫苦农家,给他们送去钱票,让他们凭此钱票到钱铺去领取银两;李筱楼还在天津设了保育所,每到天冷时,便在保育所内收养乞丐,以免乞丐在街上冻饿而死。花费于这些事情上的钱财,据说每年以千万银元计。
李家虽然在天津有钱铺,但主业却是盐业。李筱楼在河南有盐场,一年四季,盐场的收入都要由镖局护送押运到天津来,镖局运银两的车子到来的那一天,李家就像是过节一样的忙碌。镖车一到,前门大开,李宅全体男丁出迎,门里门外看热闹的人围了好几层,扛夫们打着号子把装银子的木箱从镖车上卸下,车夫李升则负责给保镖和推车的敬茶递烟。整个李家都因镖车的到来而欢喜热闹,但李叔同的母亲王凤玲却并不喜欢这样的场面,总是把儿子唤回房中,不让他凑近去观看。
李叔同出生的时候,李筱楼已经六十多岁了。筱楼公晚年得子,对李叔同自然钟爱有加,但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李叔同幼年与父亲在一起时的资料了。
虽然在李叔同五岁时,李筱楼就去世了,但李叔同对父亲一直都是念念不忘。他出家之后,每当父亲的忌日生辰,都要做佛事来回向。李筱楼诞辰120周年时,李叔同52岁,他写了两幅李筱楼所撰的对联来纪念,一幅是“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另一幅是“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见我非僧?”
从这后一幅对联的内容来看,李筱楼对佛教的信仰,对李叔同后来的出家,应该是有影响的。童年经历过的环境、气氛,甚至气味、声响,往往会给人留下刻骨难忘的印象,后来李叔同到虎跑去断食,对虎跑寺的僧人生活感到万分的喜爱,也就不奇怪了。
李筱楼是因为患了痢疾而不治的,临终前,李家请来了天津的高僧学法上人来到李筱楼的卧榻前朗诵《金刚经》,去世之后,又请来至少十几位僧人做法事超度亡魂。到了最后一晚,又请了道士来,与僧人们一起放“焰口”,还表演了跳火、飞钹等等节目。出丧的排场亦非常之盛大,点主(填写神主上“主”字上端之点,点主者的地位很重要,一般都是参加丧礼者中地位最高之人物)的是李鸿章,报门的是天津的武官、曾经的武状元马三元,这一场丧事隆重盛大,在当时的天津也可以说是少见的了。
大约是在父亲的葬礼上看到了和尚做法事的缘故,李叔同幼年时就乐于模仿和尚,他身披被单或者包袱当作袈裟,指挥邻里儿童与他一起做佛事,乐此不疲。
李筱楼去世之后,母亲王凤玲负起了教育儿子的责任,李叔同曾说,有一次吃饭,桌子放偏了,母亲就教育他说:“席不正不坐!”饭桌上每次都放要一碟生姜,王凤玲以此教导李叔同“不撤姜食”。王凤玲会这样教导李叔同,或许也是因为李筱楼生前就是这样做的——他毕竟还是一个儒生,男人的最好的出路,在当时仍莫过于读书出仕,李筱楼自己虽信佛,但李叔同出家时若筱楼公仍在世,必定也是反对的。
除了母亲,和幼年的李叔同最亲近的,大约就是王凤玲的女仆王妈妈了。她是武清县王庆坨人,干活很勤快,性格也很爽利,她常常带李叔同去逛三岔河口(天津一处繁华的街道),有时还会带李叔同到地藏庵去看僧人们做早晚课。
与王妈妈的交往,看似不重要,但李叔同后来对底层小民的深切同情和平等一致对待的观念,却或许是植根于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