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第一首诗中描写了新城道中朝日初升、野桃含笑的春天景色,其中由“溪柳自摇”以及“煮芹烧笋”的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中让我们体会到了新城百姓的安静、祥和。第二首诗便直接称赞了晁端友为官清正廉明。晁端友虽然在“乱山深处”做县宰,但他并不因为山高皇帝远便懈怠荒政,而是认认真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苏轼在后来为晁端友所作的墓志中也很深情地说,“杭之新城令晁君君成讳端友者,君子人也”,以至于“所至民安乐之,惟恐其去”,大概苏轼也听说过晁端友在离开上虞时“民挽其舟,至数日不得行”(黄庭坚《晁君成墓志铭》)的情形。
这次丁忧期满之后,晁端友改官新城令。按理说,他已经做完一任知县,而且官声极佳,早应该磨勘升转了,但他依然是以原职务改官。不过,他也没有更多的不满和失望,因为他不是一个把官位看得太重的人。况且,他为官的时候也常常冒犯他的上级,“事有不便民,上书论列甚武”。而且,他“不挠于法,不欺其僚”(黄庭坚《晁君成墓志铭》),因为他公正无私,不做老好人。因此,便很难得到上司的照顾和提携了。
晁端友这次任职的新城也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和昔日作宰的上虞一样。因此,这次新城的任命,对于“不乐为吏”的晁端友来说,不啻是又给他选择了一个山水清幽,可以娱情乐性的好地方。他想起前几年自己要在伊川寓居的念头,还有在上虞饱览曹娥江秀色的日子,心下不免多了几分“何处青山不巉岩”的淡然,此去新城,富春江畔的绮丽景色又在向他召唤,他甚至有些憧憬和向往了。
新城的任命对于晁端友来说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改官,但是,对于随侍亲侧的晁补之来说,却意义非凡。因为正是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苏轼——这个和他一生命运以及生前身后的声名都有着密切关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