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江湖十年愿饱尝,夜成七发光出囊(1)

苏轼门人:晁补之传 作者:潘守皎


——苏轼对晁补之的激赏和建交

南来侍亲的晁补之初到新城的时候已经十七岁,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他经常呼朋唤友,在新城周遭恣情地纵游。有一次,他来到城北的官山,一下子便被这里幽静的山色迷住了。官山在新城城北,所以,也称北山。于是,他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新城游北山记》: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铿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溪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筿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

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这是一篇以描摹景物、渲染气氛、传达感受见长的游记。文中所写泉、石、松、藤、鸟,以及荦确偪仄的山路、遮天蔽日的竹林、高峰绝顶的庙宇,无不给人一种山深景幽、奇特怪异的感觉。正因为山里清幽,所以,平时少有人来,以至于山寺里的和尚在遇到人和他搭话的时候,竟感到愕然和不知所措,像麋鹿一样地逃遁了。至于风中铎铃、月下树影,更增添了空寂、阴森的气氛。晁补之擅长绘画,从文章中也不难发现他善于捕捉和描摹形象,勾勒画面。他不但成功地用文字把种种难状之景再现出来,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自己切身的感受,让人读后,如同身临其境,“恍惚若有所遇”,给人留下深刻的、强烈的印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