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楼村离菏泽县城不远,老百姓也早就传说大清气数已尽,又传说曹州城里革命党人闹独立。年关过后,人们已明确地得知大清皇帝退了位,又听说曹州城里有脖子后面拖着猪尾巴辫子的人去文庙里痛哭。赵登禹不懂这些事件和自己的命运有何关联,但从乡绅们严峻紧张的面孔上,感到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气氛。
艰苦的生活,劳动的磨炼,使赵登禹长成了一个身材魁梧的“山东大汉”。16岁的赵登禹身材高大,看上去像个成年人,但脸上却是一团稚气。随着年龄渐长,对社会接触的增多,他逐渐感到世道不平,开始寻思自己的出路。这时听说冯玉祥在曹州城里招兵,那是本家一个族兄来串门闲谈,说在城里贴出了招兵的告示,他是亲自在曹州城里牌坊上看到的。这个消息像一道闪电,陡然在赵登禹心中燃起一片希望之光。他在城里见过“兵”,个个都神气活现,不挨饿,不受欺。这对他来说无异于天堂般的诱惑,便立即提出:坚决去当兵。但是冯玉祥的招兵站已从菏泽撤走了,冯玉祥的兵驻扎在陕西潼关。于是赵登禹就和好友赵学礼、赵全德商量到潼关去。
中国北方早年流行两句谚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兵,在农民看来,是介于流氓与亡命徒之间的职业,不到穷途末路绝不让子弟去干。赵登禹的母亲极力反对,于是在一个夜里,赵登禹突然失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