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书生报国:何思源传》第二章 故土求学(13)

书生报国:何思源传 作者:石耿立


民国时代,曹州经济落后,春天很多人家都断炊,靠吃树叶和野菜过日子,很多贫穷的孩子往往因交不起学费而退学。丛禾生先生除积极向社会贤达名流募捐增加励学社的本金外,还向全校老师倡议捐钱,他自己拿出每月薪金的1/4交给励学社。丛禾生先生家境也不富裕,自己的几个哥哥在辛亥革命中牺牲,父母、子侄妻子儿女一帮人都靠他供养,他的父母和妻子儿女在济南赁屋居住,逢假日丛先生才能到济南看望一下家人。为了节省盘缠,他不坐汽车、马车,而是早早的备好路途上的干粮,步行以往,从菏泽到济南,往返千里,丛先生要走数个昼夜,每当学生看到仆仆风尘的老校长走出校门,穿着布鞋、布袍,蹒跚上路时,大家都是送了又送。

丛禾生先生在菏泽六中是单身,他粗茶素食,生活俭朴。他在教工食堂吃饭,和同学一起出操。每年的冬季,学校组织大家早晨长跑锻炼身体,丛先生每次早早起来带队,并让人糊了两个大灯笼,一个写着“五十岁的青年”,一个写着“自强不息”。丛先生自己打着“五十岁的青年”那灯笼,而“自强不息”的灯笼是流动的,哪个班级集合得快而整齐,哪个班级就得到。丛先生就是这样以自己的人格砥砺着鲁西南的学生。

何思源中学毕业后,无力到北京大学就读。正陷入愁苦之时,丛禾生先生向他慷慨解囊。直到何思源晚年,他还念念不忘丛先生。他在《回忆我的一生》中说:“我于1914年冬中学毕业,家庭生活困难,本来不能升学,但是辛亥革命后,山东省教育当局规定了各县发放‘助学贷金’的办法,我依靠每年贷金和校长丛禾生先生每年的100元资助,就在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生我者父母,教我育我者老师。何思源在寒冬里毕业,迎着顶头的北风,口袋里塞的是干粮,是地瓜和糠菜窝窝,而褡裢里则是老师给的热乎乎的学费,到北京考学。他的心底,从此就有了一个“结”:“好好的在外干,干出个模样来,才能回家见江东父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