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1)

1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诺贝尔精神 作者:木紫


罗伯特·海因里希·赫尔曼·科赫(HeinrichHermannRobertKoch,1843~1910,德国医师兼微生物学家)是19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他因为在结核领域有了突出的贡献而获奖.

科赫7岁的时候,和许多男孩子一样,有着做一名水手在辽阔的大海上远航的梦想.一天,妈妈拉着他的手从池塘边回家,恰巧遇到一群教徒在城外的教堂里为当地一名刚刚故去的牧师祈祷,路上的人们都沉浸在悲痛之中.那个时候的科赫还不理解死亡的含义,只是感觉气氛怪怪的.

他充满好奇地问妈妈:"牧师怎么就死了呢?"妈妈说:"得病了啊!"科赫更好奇了,生病就要死吗?于是他接着问妈妈:"什么病啊?全城的医生都治不好吗?"妈妈说:"绝症是治不好的!"科赫的脑子还是转不开,但是他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有的疾病可以夺取人的生命.

童年这次关于死亡和疾病的讨论就这么留在了科赫的记忆深处,成为了他未来梦想的雏形.科赫读完大学预科以后,考入了德国格丁根大学医学院,带着要为人类解除疾病困扰的梦想,科赫刻苦地学习,并于190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读到这里,我不仅想起了《读者》里的一篇文章《孩子,你为什么不哭》.文中讲述了一个叫多多的孩子.在听到妈妈得了癌症的消息后,多多一滴眼泪都没有掉,他甚至目光游移,挠了挠鼻子,揉了揉衣角,不一会儿就去看他的卡通书,在那边"咯咯咯"地笑得拍床打椅.母亲去世后,这个孩子仍旧没有掉一滴眼泪,倒是在走出太平间后,才有了下课式的如释重负.回到家里他更欢天喜地的自我补偿,开冰箱吃草莓,开电视机找卡通片,深深陷入沙发里再把双脚架向空中.

读过这篇文章很多人都会觉得多多是个冷漠的孩子,可是当女佣从家里离开的时候,他总是忍不住要给女佣打电话,当家里的小狗死亡后,他伤心落泪,一整天都不想吃饭.由此可见,这个孩子不是冷血,也不是不懂感情.那么,为什么他对自己的亲生母亲这么冷漠呢?因为这个孩子从小就没有享受过母爱,母亲总是不在家,忙着股票和药厂的生意.后来,多多被送去托人看护后,就更难得看到母亲了,他对母亲的记忆就是托人捎来的大堆玩具、零食、时装以及最先进的电脑,或者在电话里对多多的叮嘱和唠叨.

心理学认为,如果孩子没有和母亲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那么长大后这个孩子也难以和他人建立起持久、稳定的关系,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冷漠的性格.这样的孩子,面对别人的苦难和得失,感觉会很迟钝,是很难激荡起内心的情感的.所以,家长从小培养孩子做个有心人,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起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发展自己的梦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