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学家通常将经济增长的历史演进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人类社会出现直到18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占了人类历史的大部分,其标志为所谓的马尔萨斯条件:尽管人口在增长,生活水平却停滞不变。第二个时期:从约1750年到19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人口统计趋势也有变化(人口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第三个时期:19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英格兰首先迈入现代经济增长的阶段。
破解现代经济增长之谜,并解释经济增长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收敛或发散,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因为经济增长确实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生活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正如巴罗和萨拉-伊-马丁(Barro and Sala-i-Martin,1995)所观察到的:“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政府的哪些政策选项能够对长期增长率有影响,即使再小,我们对生活水平提高的贡献,也远大于对反周期政策和微调进行研究的整个宏观经济分析史所做出的贡献。”(Barro and Sala-i-Martin,1995, p. 6)
西蒙·库兹涅茨是一位寻求严谨的分析工具去观察经济增长模式的先驱。在其诺贝尔奖的获奖演讲中,他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定义为“能够为民众提供日益多样化经济物品的能力的长期提升,这种增长的能力是基于技术进步及其所需要的制度及意识形态的调整。这一定义中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是非常重要的。物品供应能力的持续提升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识别经济增长的标志。”(Kuznets,1971)以连续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制度调整为显著标志的人均收入可持续增长的过程,是一种现代现象。
在18世纪之前,绝大多数国家都处于相对落后的农业经济阶段,其发展不时被战火和自然灾害所妨害,同时也为马尔萨斯陷阱(指如果人口增长快于农业增长,将会出现食品供应不能满足人口需求的阶段)所阻滞。除仅占人口一小部分的统治阶级、工匠和商人外,绝大部分人口均以农业、畜牧业或渔业维持生存。给定当时的技术和产业条件,这些经济体通过世代反复实践和积累,其资源配置已接近最优,改进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已经极为有限(Schultz,1964),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只能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技术创新既可以是外生冲击,也可以来自经验改进(Clark,2007; Kuznets,1966; Perkins,1969)。[1] 在这一前现代时期,经济发展以人口和经济总量水平扩张的方式为主。经济总量虽在扩张,但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幅度却相当有限(Clark,2007; Kuznets,1966; Perkins,1969)。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前现代时期所谓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是相当小的——最多也仅为50% (Maddison,2006; Bairoch,1993)。事实上,今天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的部分地区)比当时的欧洲更为富裕(Cipolla, 1980; Pomeranz, 2000; Smith, 1776)。直到18 世纪末,以一体化程度所衡量的市场总体绩效在中国和西欧都是不相上下的(Shiue and Keller, 2007)。
[1] 在现代时期之前,也曾有过少量的技术创新,例如作为发现新大陆的副产品,世界其他地区引入美洲的玉米和甘薯就可以视为外生技术冲击。而现代时期之前的大多数其他的技术创新则是工匠或农民的日常劳作的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