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哲学导论》1.3 东方的终极实在:印度、波斯和中国(1)

哲学导论 作者:(美)罗伯特·C·所罗门


精神作为实在:《奥义书》

伊奥尼亚的自然主义者在古希腊展开他们对于原始科学的探究之时,古印度圣人也在提出他们自己关于实在之本性的学说,它们在本质上是宗教的。最早关于作为实在的神之观念的表述,出现在古印度的吠陀文学中,尤其是其中名为《奥义书》(Upanishads)的附加文献,后来东方的宗教观念和精神观念,正是从《奥义书》中形成。除了传统上被称为印度教或佛教的无数宗教信仰和宗教修行的教派之外,其他的印度宗教,比如耆那教和锡克教,也在观念上受惠于早期的《奥义书》。

最古老的《奥义书》之一(大约公元前800年)中的一段话所叙述的精神追求,奠定了大部分《奥义书》教义的基调(这段话在祈求谁或祈求什么并不清楚):

《奥义书》①

导我出非存在(asat)以至真正存在(sat)。

导我出黑暗以至光明。

导我出死亡以至不朽。

早期《奥义书》所表达的“寻求”是以“梵”为中心,它被认为是我们自身和宇宙的终极秘密。《奥义书》中梵的观念是一种对统一的寻求。即寻求那个奠定了所有个体自我和万物的统一。因此,大部分佛教思想中的“空”和绝对主义观念,都涉及“一”,那个基础性的统一。佛教中的至真观念“空”或“无执”,则在下面两段古老的话中得到了论述:

大海,无二的独一先知,唯梵乃其【所见】世界。此其最高之道。此其至高成就。此其无上世界。此其至上幸福。其他众生,唯倚此幸福之一分而活。

这个“绝对”被认为具有一种独特的“逻辑”或“本性”,与其他日常的、有限的有形之物不同。佛教的“空”不是纯粹的无,不是万物之缺如,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相反,它恰恰是一种“圆满”,但它不同于我们日常经验中的任何东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