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哲学导论》第4章 自我(23)

哲学导论 作者:(美)罗伯特·C·所罗门


让-保罗·萨特,论存在主义①

存在主义者的共同之处仅仅在于这一事实:他们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或者不妨说,我们必须从主观开始。我们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拿一件工艺品--比如一本书或一把裁纸刀--来说,人们会发现,它是一个对其已有一个概念的匠人制造的。他对于裁纸刀的概念,以及此前存在的制造裁纸刀的工艺,它是那一概念的一部分,同样心中有数。因此,裁纸刀既是一件可以按照固定方式制造出来的物件,又是一个达到某一确定目的的东西,因为人们无法设想一个人制造一把裁纸刀而不知道它有什么用。于是,我们说,裁纸刀的本质--也就是使它的制作和定义成为可能的许多公式和质地的总和--先于它的存在。这样的一把裁纸刀或一本书就是如此出现在我眼前的。这里,我们是从技术角度看世界的,而且我们说,制作先于存在。

当我们想到上帝这位造物主时,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设想他是一位超凡的工匠。我们考量一种学说时,无论是笛卡儿的哲学,还是莱布尼茨的哲学,总是暗含这样的意思:意愿或多或少跟在理智后面,或者至少随理智一同出现,因此,当上帝创造时,他完全知道自己在创造什么。所以,人的概念在上帝的心灵中,就好比裁纸刀的概念在工匠的心灵中:上帝按照一定的程序和一种概念造人,完全就像工匠遵循一个定义和一套公式制造裁纸刀一样。因此,每一个人都是居于神圣理智中的某种概念的体现。在十八世纪的哲学无神论中,上帝的观念被禁止,但是,尽管如此,本质先于存在这一观念依然没有被触及。这一观念我们依然到处可以发现,在狄德罗的著作中,在伏尔泰的著作中,甚至在康德的著作中。人具有一种人性。这种“人性”,也就是人的概念,在每一个人那里都可以找到。这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普遍的概念即人的概念的一个具体例子。在康德那里,这种普遍性被推到了极致,以至于森林中的野人、自然状态中的人和资产阶级都包括在同一个定义中,并且具有同样的基本特性。在这里,人的本质又一次先于我们在经验中看见的历史存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