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思路和“保持行规”的因循守旧的做法截然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行业之间的既定界限变得模糊了。正是那些“业内人士”认为的“外来者”在以“匪夷所思”的方式打破常规。他们往往会问出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理所当然无须思考的问题。
例如,为什么电话费要按通话时间收费?为什么银行可以以转账金额的某个固定比例作为手续费?媒体必须要做广告吗?做广告的必须是媒体吗?歌曲必须通过发行商的推广才能流行吗……
在“新方式”层出不穷的时候,客户喜好逐渐从统计中显露出来。在考察客户忠诚的时候,我们发现新的消费习惯基本上总是经历:实验——推广——定型的阶段。在实验——推广阶段,并不是只有供应商在努力,客户也起着巨大的,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
新的方法常常不是通过广告传播、销售人员的巧舌如簧而被接受的,是通过早期客户的口碑传播、良好的初次体验和自发的持续消费而“自然”生长起来的。这一特性对投资者而言非常重要。当你面临两家都在寻找“明天的读报模式”的企业的时候,只要对比两家企业的新客户增长速度,你就知道哪一种模式更有前景了。
第25节 争夺“黏性”的战争
平台同样面临着和传统服务提供商一样的难题:如何让用户知道?如何让用户喜欢?如何让用户离不开?
一“平台”也要增强“用户黏性”
我们已经在前面的章节中讨论过,如果能够建立起沙漏型的“平台”,就可以利用交互沟通迅速地扩大“流量”;还可以在平台上将用户需求精准到“独一无二”,然后为客户“批量定制”。如果产品是比特化的,那么可以在“平台节点”为不同的客户创造独特的体验,以此来增强客户的认同感。当认同感达到一定程度时,用户会主动成为内容的提供者、产品的创造者,会贡献自己的创造力吸引更多有类似爱好的人。于是,一个个的“群”诞生了……
从此,平台自我滚动成长,“群”越来越多,平台的建设者也就拥有了不断扩大的“客户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