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永远归属于有准备的人
立国仅二十年的隋朝乱了,带着开皇盛世的余温。
大业七年(611年)齐郡邹平(今山东邹平)人王薄于长白山(山东邹平、长山、淄川诸县交界处)聚众起义,自号“知世郎”,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长白山前知世郎,纯著红罗锦背裆,长矟侵天半,轮刀耀红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同年,“累世仕宦,资产富厚”的大富豪刘霸道在今山东惠民起义,众十余万人,号“阿舅军”。
漳南(今河北故城东)人孙安祖、窦建德占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起义,兵至万人。
鄃(今山东夏津县)人高士达于清河(今河北清河)起义,聚众千余人。
自此,农民起义席卷中原。大业七年,瓦岗山义军也在韦城(今河南浚县)人翟让带领下聚众起义。
翟让原为东郡(今河南滑县)法曹参军,骁勇善战,很讲义气,颇具声望。隋炀帝时犯事下狱,论罪当斩。东郡狱吏黄君汉十分佩服翟让的为人和骁勇,认为他可成大事,就放走了他。翟让逃到瓦岗寨,招兵买马,发动起义。
许多贫苦民众纷纷归附义军,其中就有客居卫南迫切要改变自身地位的李勣,当时他17岁,不过既然天下有变,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时机已经到来,迫切想改变自己和家族地位的李勣,立马就投身义军。与他一起投身瓦岗寨义军的还有翟让的同乡好友单雄信。还有很多“善使长枪”的“齐(今山东济南)、济(今山东东阿西北)间渔猎之手”。这一下,瓦岗寨的军事实力便迅速壮大起来,虽然人数较少,但当地官府却奈何不得他们。
翟让并不是各路义军中势力最强、最有前途的,李勣去投奔翟让,原因大概有四点:第一,同乡之谊;第二,翟让口碑不错,且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和文化,可能成事;第三,翟让大本营——瓦岗就在东郡界内,距离最近;第四,翟让刚刚建队,李勣可发挥最大能力,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得到的多,这也是秦末萧何虽然不喜欢刘邦却帮他打天下,三国时期诸葛亮把宝押在刘备身上的原因。
当然民间的说书先生可不管这些,咱们这些平头老百姓也不管这些,李勣作为平头百姓造反最成功的典范之一,说书先生自然不能让李勣变成大隋的反贼,在《隋唐英雄传》中,徐茂公也就是李勣,见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遂和几位好友一同在贾家楼聚义,称为“贾家楼四十六友”。后来,这些人纷纷上了瓦岗寨,徐茂公也因对朋友的情谊,和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一起上了瓦岗寨,与魏征一起成为混世魔王程咬金的军师,这段故事在我们鲁西南说的比桃园三结义还要热闹许多,坠子书一唱,端得是男儿义气,丈夫豪气并起。此处暂且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