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合理用膳的热寒平衡
祖国医学认为,各种食物如同中药一样,也可以用性味来剖析。性味一般可分为四性五味,四性即“寒、热、温、平”。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事实上,许多食物本身就具有药物作用。不同性质的食物,可以不同程度地起到类似中药性质的治病作用,如苦寒性质的食物与苦寒性质的中药一样,可以用来辅助治疗温热类型的疾病。
在日常膳食中偏食温类食物,或偏食寒冷类食物,都会对人体的体质与性格产生影响。如有的爱斯基摩人,常年以猎取海豹、海鱼等温热性食物为生,其气质属热性,相当耐寒冷。常见的温热性食物还有大麦、高粱、黑豆、辣椒、橘子、菠萝、羊肉、狗肉、黄鳝、鲤鱼、虾等,这些食物具有补虚劳、祛寒冷、温补气血、暖腰膝等作用。对于民间通常在冬季以进食羊肉、狗肉等作为暖身保健佳品,不无道理。常见的寒性食物有小麦、豌豆、绿豆、蘑菇、白菜、西红柿、冬瓜、西瓜、海参、螃蟹等,这些食物具有清热解毒、消烦止渴、消肿下气、滋阴凉血的作用。因而,民间常用绿豆、西瓜等作为清热防暑的保健佳品。
在我们的日常膳食中,可以根据季节和气温变化的特点,适当调整不同性味食物的摄入量。但是,绝不能偏食某一性味的食物,否则,机体的温热与寒冷会处于不平衡状态,使人体的健康状况及性格受到相应的影响。所以,注重热寒平衡的合理膳食,也是增进营养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9.合理用膳的五味平衡
在日常膳食中的“五味”,主要指“甜、酸、苦、辣、咸”五种口味,也可以说是中医所指的“甘、酸、苦、辛、咸”五味。这五味既包括食物本身所具备的性味,也包括家庭中常用调味品的五味。五味调和,是膳食健康的基本保证。
俗话说“五味不平衡,体内百病生”,这并不含有多大的夸张。根据中医理论,不同性质的食物,可以不同程度地起到类似性质的中药的治病作用,如苦寒性质的食物与苦寒性中药一样,可以用来辅助治疗温热病。因而中医理论认为“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但是,任何一种性味食物又如中药一样,食量过度可造成“走气、或走血、或走骨”以致导致“魔病”缠身。这的确有它的道理,比如高血压,就和摄入过多盐分有关,所以“血病”不可多食咸。
不论是食物本身所含有的性味,还是日常家庭中所用调味品,按照现代医学理论,多食可引起营养过剩,少食则引起营养缺乏。因为不论是甜味食物还是甜味食糖,都属于产热营养素碳水化物一类,多食很容易引起肥胖,少食则可引起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又如酸性食物以蛋白质为代表,多食会加重肾脏、肝脏负担,并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少食同样可引起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对于酸味调味品如食醋,适量食用可以起到帮助消化、促进食欲和抑制病菌的作用,有益于健康,但多食会影响食物中钙的吸收并加速骨骼中钙离子的流失,还容易引起龋齿。即使是苦味食物如苦瓜,不仅与荤菜同炒不粘腥,还具有一定的免疫物质和抗癌因子。因此,在日常膳食中注重“五味”平衡,既对健康有益又可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