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教女孩子什么?
苏珊·达克-斯密斯,英国德比大学的一个认知行为理疗研究生,前几天发表了她的研究成果《我们给我们的孩子讲述的故事:女孩子希望她们的伴侣改变的前提》。在这个成果中,达克-斯密斯声称,一些家庭暴力的女性牺牲者们之所以忍受家庭暴力或陷在虐待的关系中不能自拔,是因为童年时期阅读的某些童话所致。她的研究成果将在本月在瑞典召开的“国际认知理疗大会”上讨论。
在她的研究和心理医疗实践中,她对67位年龄从16-53岁的进行心理治疗的妇女进行了访谈。 她发现其中61位妇女相信她们可以“通过同情,爱和理解”来改变她们的生活伴侣。“她们认为她们的爱如此强烈,以至足够改变她们生活伴侣的行为。”报有这种态度的妇女似乎没有现实感。在虐待的或暴力的家庭关系中,她们把期望放在生活伴侣的改变上,以为只要努力不停地爱对方,无条件地付出,对方就会终于在爱的感动下改变或奇迹出现,会浪子回头。由于这种信念,这些女性在现实中容易留在非正常的、暴力的或虐待的家庭和伴侣关系中。
终究原因,达克-斯密斯认为,这是因为在这些女人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她们的幼年的阅读的童话对她们的心理影响造成的。这些女人都承认这些童话对她们对生活的理解有重要或根本的作用。达克-斯密斯把童话的影响看成是女孩子成为女人的“前提”。这些童话,特别是像《莴苣姑娘》,《灰姑娘》,《白雪公主》之类的,都是教育女孩子要在折磨中忍耐,或者等待一个英俊的王子来拯救她们,或者等待奇迹的发生。如果一个女孩子深深地相信这些东西,她们成人后,容易变得屈从,没有自主性,对伴侣有不切实际的期待等等。
达克-斯密斯的成果,在英美报纸上热闹了一番,引起了不同的反响。可是,我却觉得她的研究没有什么新鲜的,而且也过于简单。她的观点,女性的被动、屈从等等品质是学来的,甚至是从童话中学来的,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在女权主义理论中被仔细地讨论过了。女权主义理论家,上个月去世的安珠亚·多克因早在1974年她的第一本书《仇恨女性》中就讨论了童话对人的性别构建的作用。多克因指出,在童话中,被男性特别渴望的女性通常都是睡着了的,比如,白雪公主和睡美人。有野心的女性在童话中通常都是邪恶的。对女孩子来说,阅读这种童话,潜意识中学到的是不要让男性感到你对他的心理压力。女孩子最好在男性面前都跟睡着了一样。那男性就更渴望你了。对童话和儿童心理成长的分析,西方思想和学术界的研究,是一个十分深入的领域。中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开始。
正是思想和学术界对童话和女孩子关系的讨论,引起美国的出版、影视业的变化。专拍改编的童话的电影的迪斯尼电影公司上十年来一直在强化女孩子的勇敢,自主角色。比如,中国的花木兰的故事被拍成电影《木兰》,家喻户晓,连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木兰是中国勇敢的女孩子。
但是我认为,仅仅童话并不能起到塑造儿童的性格和品质的作用。一个孩子成为男人或女人是每时每刻都进行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从胎教时期就开始了。传统的童话自然带着他们写作的时代的思想痕迹,把某些女性的软弱、屈从、被动都归童话的影响也未免太简单化了。当然父母也应该警惕童话中的意识形态的作用。我们不但要给女孩子讲白雪公主,也要给她们讲花木兰。不但给她们阅读传统的童话,也该给她们阅读新的童话。不但带她们到公园去看各种各样的鲜花,也带她们爬山越岭,锻炼她们的意志。实际上,我们应该培养每个孩子的独立自主性,不管是男还是女孩子。
(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