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冯友兰追问人生》自然(7)

冯友兰追问人生 作者:冯友兰


或可说:道家赞美浑沌,是另有理由底。每一种事物的性质,必与其相反者相对照,然后始可为人所觉解。用海格尔的话说,每一种事物的性质的相反者,即是其“他”。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无”是“有”的“他”,“难”是“易”的“他”。必有“无”与“有”相对照,然后“有”可为人所觉解。必有“难”与“易”相对照,然后“易”可为人所觉解。不然则物虽有,而人不知其为有;事虽易,而人不知其为易。由此推之,则必有恶与美相对照,然后人可知美是美;必有不善与善相对照,然后人可知善是善。必须有恶与不善,以求人对于美与善底觉解,老子以为是不值得而且是很危险底。不值得者,盖既有恶与不善,人即已受其害。危险者,盖恐有恶与不善之后,人遂习于恶与不善,从下流而忘返也。《庄子》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所说亦是此意。所以老子以为,天下有美是好底,天下有善是好底。但天下虽有美,而人须不知其有美;天下虽有善,而人须不知其有善。他反对仁义,批评孝慈。他不是说,人可以不仁不义,不孝不慈。他是说:人应由仁义行,而不知其是行仁义;由孝慈行,而不知其是行孝慈。照老子的说法,在原始底社会中,人本来都有这些道德。人虽有这些道德,而对于这些道德,却“不著不察”。“不著不察”,即是素朴。老子教人“抱素守朴”。他说:“圣人治天下,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又说:“圣人皆孩之”。老子欲使天下人皆如愚人,孩子,无知无欲。此即是说,欲使天下人的境界,皆是自然境界。道家所谓返朴还淳,抱素守朴,就社会方面说,是使人安于原始底社会;就个人方面说,是使人安于自然境界。道家所以如此主张,因为他们以为,欲使人保持他的天真,不致于流于恶与不善,这是一种最稳妥底办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