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读慈继伟《正义的两面》(1)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 作者:万俊人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读慈继伟《正义的两面》

一正义之道:规范与动机之间

“我们不难观察到如下现象:如果社会上一部分人的非正义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制止或制裁,其他本来具有正义愿望的人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效仿这种行为,乃至造成非正义行为的泛滥。我们不妨称之为‘非正义局面的易循环性’,或‘正义局面的脆弱性’。”

这段话是慈继伟博士新著《正义的两面》一书“引言”的开篇话。它揭示了一个正义课题的研究者们至今仍感头痛的理论问题:任何例外于社会正义秩序、制度、规范的非正义行为,都会导致普遍化的社会非正义后果。这意味着作为社会(政治或法律、道德或伦理的)普遍原则或规范的正义之道义论要求具有“绝对命令”(康德)的性质,它不允许任何特殊和例外。然而另一方面,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非社会的纯粹个体不存在正义问题)来说,承诺并践行正义原则,或遵守正义的伦理规范,却并不是绝对无条件的。相反,它具有康德“假言命令”的性质,即:只有当(假如)所有其他人也同样承诺并践行正义原则、遵守正义的伦理规范时,我才会自愿地承诺、践行、遵守之。这就是说,所有他人同样如此这般行为是我愿意并如此这般行为的前提条件。慈继伟将前一方面概括为社会正义规范(要求)的无条件性,将后一方面概述为个人正义行为意愿和动机的有条件性。并以正义问题所内含的这种两面性作为其著的“中心立论”。循此,慈君便笔行正义大道,使出浑身解数,披荆斩棘,爬萝剔扶,辩道析理,庶几近步西天。

古今中外,正义之道实乃“非常之道”,总在“可道”(“可说”)与“不可道”(“不可说”)之间颠簸翻转。其所以“非常”,是因为正义之道关乎人类社会的根本和基础,缺乏正义基础和正义秩序的社会不可想象。不正义行为在正义社会里的长期存在更不可理解。正因为这样,“9·11”恐怖事件才会发生(我相信,慈著中所讲的“正义的愤恨”至少是导致“9·11”恐怖事件的原因之一),而且,在“9·11”恐怖事件发生之后,美国人民以及一切热爱正义和和平的人们才会爆发如此强烈的“正义的愤恨”和“正义的反应”(我同样相信,无论以何种名义、何种理由,恐怖行为都是对人类正义的恶毒挑战,是对人类社会秩序的一种极其严重的威胁)。正义之道之所以“可道”,不单是因为人们始终确信“人间自有公道在”(公理和公义永恒),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人们始终抱有正义的期待,而这种对正义的信念和理想使得正义成为了“主题化”的社会话题,成为人们想说、要说、非说不可的主题。古往今来,正义的话语何曾停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