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理想不死》谁创造了“汗”语(1)

理想不死 作者:胡赳赳


第七章 谁创造了“汗”语

很多人搞不明白,一部讲飞车党的片子,为什么要叫《头文字D》?难道因为周杰伦吗?因为阿伦能创造汉语?因为他真的“无与伦比”吗?

《头文字D》是“汗”语存在的最有力的注脚,如果要对《头文字D》的含义作一番解释,还真需要花费老长一段文字:《头文字D》英文名是Initial D,意思是D字第一名,“D”是Drift的简写,就是车迷们平时说的“甩尾”(汽车用语,指车急速行驶时急速拐弯,车轮横向滑动的状态),全部的意思就是“甩尾”第一。

那种让人惭愧、汗颜、丢份,感到自己在“车速”太快的语言面前被“甩尾”了,不是“汗语”又是什么?  

有趣的是,当“头文字D”从日本语境中舶来后,很快融入中国文化:头文字C——一个北京记者圈的周末划艇聚会;头文字B——一个网民的ID;头文字A——一篇动漫小小说的题目。  

头文字“汗”,正是汉语漂移族的话语场,他们加大油门,把汉语的语速往前推进,落后者只能追随尾灯而至。

键盘文化:“汗”语孵化器

“现在这个时代变化太快嘞。”在京为演唱会作宣传的罗大佑掰着手指枚举说,“国共握手、中欧合作、房地产发展、人民币升值……”  

所以罗大佑把他的演唱会定义为“从你开始,从我开始,一切从现在才开始”。这句话太适合送给“汗”语了,很难说清“汗”语从什么时候开始,但从现在开始并不晚。“你这个人说话怎么这么暴,这么格,这么难懂?”如果听到这种责怪,那也许是“汗”语在开始发言了。  

“汗”语的兴盛得益于网络、短信这两样需要键盘来操作的信息沟通工具,键盘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是:它不同于笔,它是通过用双手或者拇指去“击打”来完成的。而笔写工具呈现的则是文字的“老实”的一面,它是“手写文化”。键盘文化与手写文化之间的差异诞生了:键盘可能会因输入法的差异写错字,也可能将错就错;键盘可以输入文字和图案相辅相成的表意符号,而只有不会写字的孩子在手写时才会这么做;键盘会让我们越来越对字的一笔一画感到模糊,而手写则不会,但手写的麻烦令人望而生厌;键盘改变了传统的书写方式,同时,也使文字的表达发生了“变异”,它成了“汗”语言的孵化器。

“汗”语言是他们下的蛋:网络创作者、版主、博客、短信写手、网络编辑等。在语气助词、人称代词、形容词的应用上,他们就已经突破了汉语传统的结构,“原来如此”,一定要说“原来如彼”,“这样子嘛”一定要说“酱紫嘛”,“了”一定要写成“鸟”,“人”一定要写成“淫”,总之,一定要有某种程度对汉语的篡改、又能让人理解才行。

作为键盘文化搜索一脉的百度,最近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且狂涨不止,对公司执股层来说,那跟印钞票的银行没有区别,于是乎,百度内部居然也有一句“汗”语传出“百度人民真行”,其弦外之音是“百度(变成了)人民银行”。  

“汗”语生长在键盘上,“汗”语的生命力之一是把现实中所有的人名全都颠覆掉,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各式网名、ID、昵称,这也成为“汗”语创造力全面爆发的第一个平台,使许多人成为著名ID、文化先锋。而通过短信,“汗”语又获得了电报般的乐趣,在汉语变形的基础上,生成诸如“汗”(不好意思)、“巨”(特别)、“牛”(厉害)这样的字眼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