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怅望山河》“村夫”陈永贵对大雨的认识(1)

怅望山河 作者:朱幼棣


044 “村夫”陈永贵对大雨的认识

话题稍微偏离一点。

在1963年8月初的海河洪灾中,出现了一个典型,一个名扬全国的人物,就是大寨和陈永贵。

大寨是山西昔阳县一个只有四五百人的小山村。陈永贵是这个山村的党支部书记。在中国农业持续学大寨的年月里,全国人民都熟悉了大寨“七沟八梁”的乡村地图。

曹操讥笑诸葛亮是“诸葛村夫”。孔明大抵还是耕读人家出身的知识精英,他既有大局观,在行军布阵,天文气象上也无所不晓。但其妙计和言行,又多有南方农民式的聪明机智,时常故弄一些虚头使人云里雾里。

陈永贵则是彻底的“村夫”了。一个好庄稼把式,最基本的要素是懂农事和察天时。

山西昔阳县地处海河主要支流滹沱河的上游。与河北南部邢台地区的“暴雨中心”只有一山之隔,直线距离不过百里。

多打粮食要先有“基本农田”,这是传统的农业观。大寨村解放后在陈永贵等人的带领下,一直不断地在山沟里造田,还有将坡地改造成梯田。其间多次被大水冲毁--大约这与堵住了洪水的通道有关,于是有了“三战狼窝掌”,有了人与自然不断奋斗的故事。

当时永贵大叔和大寨大队,也还是个在《山西日报》上露脸的地方性典型,虽然在乡村的人才中,陈永贵有比较好的综合素质。--当时,农村合作化的高潮已过,“大跃进”也已经落幕,公社化大办食堂等也都在退潮,如果没有天助,大寨和陈永贵本来是很难再登上全国大舞台的。

1963年秋天,连续几天的大雨,山洪暴发,冲毁了好些梯田和窑洞。那时电视还未普及,陈永贵此时也不太知道下游河北境内天津附近进行的抗洪决战的详情。大雨来临时,他抹着脸上的雨水,望着阴沉沉的天和倾盆大雨,心情大约是喜忧参半--头两年都是少雨缺水的旱灾。雨一停,他裤腿一挽,先看几眼村子里倒塌了的窑洞,没伤着人,接着便上山,几乎跑遍了各个地块,了解灾情。水来得猛,去得也快,他捏捏粘成一团的土块,心里便有底了。

陈永贵性格豪爽,有股子农民式的硬气。灾后,三次拒绝救济款,不是他心血来潮,而是见机而作--说起来救济款挺少的,只有一千多元,后来这个数字也不大写进报道,而只讲他数次拒领国家救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