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怅望山河》拦江成湖,蓄起来的不只是水(6)

怅望山河 作者:朱幼棣


从战国时起,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修建,续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与国库的财力,甚至直接导致了政权的动摇灭亡。毫无疑问,长城这个“大坝”当时都是必要的、刻不容缓的。否则,秋天草黄马肥之际,不可预测的骑兵马队,可能会从北方洪水一般蜂拥而至,造成灾难。

大抵只有三个朝代未加固也没有新建。一是宋代--还在陕北等与西夏边境地区零星抢修了一点,另外就是元代与清代。这三个朝代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用不同方式实现了中原地区与中国西北东北地方民族政权之间的相对稳定与和谐,尽管这种“非工程性”的和谐对某些地区、某些族群来说,可能相当委屈无奈。

今天,长城这个历史长河上的“堤坝”,歌唱中永不倒的长城,倒了,已经完全失去了应用功能。芳草萋萋,断墙残垣,敌楼残阳,长城成了与它本来意义无关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了历久弥新的风景,成了引以为自豪的世界文化遗产。

1996年8月底,一个年轻的美国志愿者彼得·海斯勒,从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后,来到三峡库区的涪陵师专执教。他是一个旁观者,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在此后的两年中,他学会了热爱涪陵,热爱长江三峡。2001年,他的中国三部曲之一《江城》在美国出版,立即引起了轰动。美国一些大学把《江城》列为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江城》(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以“大坝”为题,用整整一章的篇幅记叙了长江三峡的历史、现实、人文和生态环境,以及建坝产生的各种影响和变化。彼得·海斯勒写道:在其他任何地方,我都没有如此强烈地感受到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历史,一边是自然的,另一个--尽管结果不一--却一直循着直线往前:进步发展、控制。中国这个国家早就习惯了作出困难的抉择,而这样的抉择可能美国人连想都没想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